沧州市深化“信用沧州”建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一诺千金”的诚信力量
——沧州市深化“信用沧州”建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记者 李 倩 通讯员 倪迎雪 程 功
“真是太贴心了,不仅办理速度快,还为我们考虑得这么周到,感谢你们。”渤海新区黄骅市的一家娱乐文化公司负责人连声道谢。日前,这家企业负责人到中捷行政审批局办理娱乐场所经营许可证审批业务,工作人员了解到该公司属于“个转企”企业,且信用优秀,便开通绿色通道,仅用1天就办结出证,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据介绍,近年来,沧州市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支点,撬动民营企业发展新动能,让“信用”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金名片”,为企业健康成长搭建起广阔舞台。
从政务诚信建设破题,沧州市将政府部门的信用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先手棋”。政府带头“知信、守信、用信”,在全省率先出台《沧州市政府部门诚信行为准则》,为公务员定制“诚信手册”,把诚信教育嵌入干部培养全流程。同时,将政务失信行为纳入监测“雷达网”,从拖欠企业账款到失信主体名单,事前预警、事中调解、事后建档,让政府部门始终成为信用建设的“领跑者”。如今,沧州在全国城市信用监测中稳居前列,政府部门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保持“零记录”,全市以政务诚信“硬约束”撑起企业发展“信心伞”。
政务信用筑基,市场信用赋能,全市将信用体系建设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让信用资产真正转化为企业发展的“真金白银”。打开中小企业智慧金融服务平台,74项涉企信用信息在这里“一站式”归集,纳税、社保、公积金等“数据珍珠”串成融资“金钥匙”。平台特设的“我要贷款”绿色通道24小时不打烊,企业信用“标签化”让银行放贷更精准。截至目前,累计3.6万家企业获贷1189亿元,曾经“信用资产少、融资成本高”的难题迎刃而解。更值得关注的是,一张专项信用报告成为企业的“信用身份证”,替代36个领域的违法违规证明,在企业上市、融资等关键节点“一证通行”,累计为219家企业出具603份报告,让“数据多跑路”换来“企业少跑腿”。
企业信用既是“软实力”,更是“硬资产”,沧州市在帮助企业提升信用状况上持续发力,构建起“增信、护信、用信”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助企增信”工程像一位“信用管家”,归集1200余万条资质荣誉信息,12个月内250余万条信用承诺在阳光下晾晒,让企业信用“有分量”。税务部门的“沧智信”品牌则化身“信用医生”,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号脉”,对即将触达失信红线的企业点对点提醒,引导及时修复“信用瑕疵”。如今,沧州A级纳税人占比11.19%,全省领跑,越来越多企业凭借“信用高分”敲开市场大门,在招投标、融资合作中更显从容。
信用建设既要“搭台子”,更要“织网子”,沧州市将信用管理融入产业园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让信用治理成为企业发展的“护航员”。走进运河区大运河文化商业园区等6个省级信用试点园区,10004家企业的16类信用信息全部建档,“一企一档案”让监管更有温度——守信企业享受“无事不扰”,失信企业接受“精准体检”,155家企业在信用修复帮扶中“重获信用”,36家严重失信企业退出“黑名单”。园区里的信用融资“直通车”累计放贷14亿元。信用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落地为“一企一策”的监管智慧、“一园一制”的发展引擎,园区成为信用赋能的“试验田”和企业成长的“孵化器”。
从企业落地到成长壮大,信用的“影子”贯穿全流程:事前“信用批”模式让拍卖许可证审批材料压缩35%,59次失信主体业务办理被依法拦截,把好准入“第一关”;事中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让执法“有的放矢”,2024年819次差异化抽查覆盖6668户次企业,监管效能提升的同时让守信者轻装上阵;事后信用修复“高速路”更是暖心之举,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门办结,跨10省32个城市的修复协同机制让企业“跨区无阻碍”,8032条信用记录完成修复,高频失信企业数量降至个位数,信用“重生”之路越走越宽。
“一诺千金”的背后是沧州对“信用即发展”的深刻认识。“随着信用建设经验的持续推广,我们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每一家守信企业都能在诚信的土壤里扎根生长。”市信用办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