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插秧忙 沃野披新绿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立夏后,水稻移栽进入关键期。踏访绵阳乡村,田垄间呈现一派繁忙景象,农人们趁着晴好天气,抓紧时间蓄水整田,栽插秧苗。

5月8日,在三台新德镇福田村,村民陈齐华和老伴儿踩着露水走向秧田,裤脚卷过小腿肚,将“晨露未晞,下田不迟”的农谚踩成水花。他们弯腰成一张拉满的弓,左手分秧右手插秧,动作娴熟流畅。每株秧苗都像是被尺子量好了间距,“株距三指宽,穗密不倒秧”的农谚被这对农人夫妻演绎得娴熟流畅。

“孃孃,秧苗插多深才稳当?”记者踩着田埂上的露水问。
“两指节!浅了漂,深了闷,就像养娃得透口气!”陈齐华指尖夹着秧苗一戳,泥水溅起,一行绿秧已笔直站定。她身后,10米长的秧厢如士兵列阵,水影里倒映着躬身退步的农人,恰应了那句“退步原来是向前”的农谚。
看着身前渐次挺立的秧阵,陈齐华露出满意的笑容。半晌过后,陈齐华突然向田埂上甩去一株“秧子”。记者好奇:“这么好的秧子,为什么要扔掉呢?”

“那是稗子。”陈齐华直起腰,将沾满泥浆的手在裤子上抹了抹,拿起稗子说:“你看,稗子的叶片要细些、尖一些,叶心带白线,稻秧叶根有‘绿眉毛’。稗子生长得快些,却结不出谷子,不能要。”
陈齐华告诉记者,每株稗子可掠夺0.3㎡稻田的氮磷钾资源,所以说,“稗子拔得光,稻谷堆满仓”!

“浅插匀栽,横竖成行。”祖辈口耳相传的“土方子”,也是确保秧田丰收的秘诀之一。
陈齐华用手荡了荡田间的水,浑浊的水面泛起涟漪,秧苗的叶片随波晃开。“浅水栽秧,寸水活苗。等秧苗返青挺直腰杆,就得放水晒田,控制秧苗过多分蘖,以免得纹枯病。”她弯腰抓起一团湿泥,指缝间渗出细流,“田晒白,穗头齐,秋后谷子才满仓。”

今年,绵阳计划种植水稻177.5万亩,目前插秧工作正陆续推进。从‘浅插匀插’的指尖功夫,到‘寸水寸金’的田间哲学,记者在田垄间接受了一堂生动的插秧课。流传千年的农谚在农人的辛勤耕耘下,仍在泥土中生长着希望。
(杨芳 胡丽 涪江观察记者 李春梅 王何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