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光信息拟换股并购中科曙光:意在给产业投资缺口“补血”?“合体”后还与其他国产卡厂商合作吗
每经记者:杨卉 每经编辑:魏官红
5月26日,海光信息及中科曙光各自停牌。就在前一天(5月25日),中科曙光(SH603019,股价61.9元,市值905.72亿元)与海光信息(SH688041,股价136.13元,市值3164.12亿元)发布公告称,海光信息拟换股吸收合并中科曙光,同时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
在业内看来,海光信息是国产芯片头部设计公司,拥有x86架构的便捷适配优势,中科曙光则是老牌整机制造厂商,二者合并重组属于芯片产业的上下游结合,一旦成功意味着相关主体可以交出从芯片到整机的整套解决方案,进而提高自身竞争力。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中科曙光未来大概率不会只提供基于海光芯片的解决方案。
至于部分从业者提到的系统生态建设问题,业内普遍认为,目前国内成功实现自研芯片的企业并不多,尚未形成集团优势,此时以“生态论英雄”还为时过早。对当下的厂商来说,通过创新迭代产品、并购或重组优质资产等方式提高自身优势,拿下更多市场份额才是重点。
有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更为关键的是,随着小米自研3nm(纳米)芯片“横空出世”,国产芯片产业链最突出的痛点和堵点已经不再是技术被“卡脖子”,而是更多考验企业的资源调度能力。本次国产芯片产业链两大巨头筹划并购重组,很可能就是为了补上资本投资缺口。此外,在此次并购中,来自市场方面的推动力更加突出,说明国产芯片产业链已经开始朝持续发展的道路加速。
芯片设计巨头+整机厂商 能打造出一个怎样的企业?
AI(人工智能)浪潮下,供不应求的存算芯片市场没有出现一茬接一茬“冒头”的玩家,反而越发集中化。
5月25日晚间,两家巨头筹划重组的消息搅动了国产芯片及半导体市场。两家公司股票自5月26日起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10个交易日。消息发酵后,资本市场的大量分析集中在两家公司的市值和体量上。
而更多业内人士关心的是,集两家之力,究竟能打造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根据中科曙光总裁历军在5月26日业绩说明会上的介绍,中科曙光在高端计算、存储、云计算等领域有深厚积累,海光信息则专注于国产架构CPU(中央处理器)、DCU(深度计算处理器)等核心芯片设计。当前中国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考虑到目前资本市场相关政策和发展需要,双方(计划)通过换股实现整体吸收合并。此次重组有利于双方协同发展、降本增效,巩固和扩大两家公司在国产算力产业的积淀。
此外,还有投资者询问,在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董事长离职的情况下筹划合并,未来会由哪方人员来掌舵公司?面对相关交易细节的提问,中科曙光仅回应:“本次重组尚在筹划中,请持续关注相关进展公告。”
根据振芯荟联合创始人张彬磊介绍,在算力芯片领域,国内市场份额较大的厂商有华为、寒武纪、海光信息等;此外,还有部分市场份额较小的玩家以及主攻信创的企业。其中,寒武纪偏向于AI及云端芯片,海光信息则是以CPU起家,同时能兼容一部分算力需求。
此外,海光信息的优势还在于虽然x86架构正在遭遇ARM架构的“围剿”,但该架构起步较早且生态相对完善,大部分基于x86架构开发的上层应用都能在基于海光芯片的服务器上直接运行或通过少量调整后运行,迁移风险较小,成本较低。
抛开两家公司在成立背景、股权结构、技术来源等方面存在的联系,张彬磊强调,海光信息及中科曙光的业务其实属于芯片产业链的上下游,“牵手”后可以进行业务互补,交出从芯片到整机的整套解决方案,辐射范围也能更广些。
至于业内探讨的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合体”后是否会成为华为最大的竞争对手,张彬磊认为,国内市场需求很大,竞争对手也不少,很少出现竞争同一个项目的情况。加之要扶持各个产业发展,市面上的芯片厂商都会有一定份额。
另外,有业内人士抛出了一个问题:此次合并与当初AMD收购ZT system相似,未来中科曙光还能不能做其他国产卡业务?对此,张彬磊认为,未来中科曙光大概率不会只提供基于海光芯片的整机或解决方案。
“当然也看他们的业务朝什么方向整合,原来的那些方案可能都做,中科曙光的芯片方案也会继续开发,没准会分享一下供应链之类的。”张彬磊分析称。
针对合作细节以及后续规划等问题,5月26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尝试联系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未来将重点考验企业资源调度能力 生态建设还为时尚早
对于此次合并,还有不少人士分析称会开启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并购潮”。
对此,张彬磊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其实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并购在新冠疫情后就已经多次出现。按照此前案例,半导体巨头在选择并购资产时通常会优先考虑拥有技术专利、创新能力或一定市场份额的公司,同时在并购过程中剥离非优质部分。
在他看来,预计未来三年内,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并购将加速,到2030年前这一轮并购将基本结束,市场集中度会随之提升,国内半导体上市公司的数量也将维持稳定。不过,并购过程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
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则认为,比起“半导体并购潮”这一表述,当前的情况其实更符合“芯片产业链整合潮”。“而且这次并购重组,市场意味大于政策意味,这说明产业链敏锐(地)意识到全球芯片行业动态,开始朝持续发展道路加速了。”
陈佳进一步分析指出,所谓持续发展,是指商业投资的持续,如并购重组战略要审慎,不留“财务窟窿”;产业链技术方面的合作要多考虑人力资源配置,而不是完全出于“专利大战”考量;减少营销套路等。
回到当前国产芯片的发展情况,陈佳直言,目前国产芯片产业链最突出的痛点、难点以及堵点已经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这次小米玄戒3nm芯片横空出世,全世界都意识到,国产芯片产业链的问题已经不是三年前的‘卡脖子’了。”陈佳称,目前无论是在国产AI大模型还是国产芯片或算力卡等领域,国内都并不缺人才,“关口”是科技企业的投资。本次国产芯片产业链两巨头的并购重组,很可能就是为了补上资本投资缺口。
“现在3nm芯片都公版设计了,说明技术已经跟当年(的)显卡一样普及开来,剩下自然就是考验企业的资源调度能力,这就是本轮芯片产业链并购重组浪潮的根源。当然,国际贸易局势也加速了芯片产业链的并购重组。”陈佳称。
至于业内提到的生态建设短板,陈佳直言,目前国内能做到自研芯片的企业并不多,尚未形成集团优势,现在谈生态建设,以“生态论英雄”还为时尚早。
张彬磊也提出,芯片生态建设不是靠几家企业就能实现的,与公司体量的关联性也不大,还是要看企业的市场份额和技术能力。比如当市场份额超过50%时,自然会形成底层生态壁垒。出于发展难度的衡量,国内厂商此前大多是兼容已有的系统生态,这一做法是符合技术发展规律的,需要未来逐步替换。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