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累计亏损34亿,曾300亿高估值的海辰储能,再战港股IPO
文|侦碳先锋
如果以2024年在全球市场上的出货量排名,那么国内储能电池企业的前五名分别是宁德时代、亿纬储能、海辰储能、比亚迪、瑞浦兰钧。今年3月25日,去年累计交付达35GWh储能电池,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三的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辰储能”)突然传来重大港股IPO消息,因为港交所刚刚公布了海辰储能的上市申报材料。海辰储能本次IPO将由中信证券、华泰国际、农银国际和中银国际联合保荐,如若成功,海辰储能将成为又一家转战港股IPO成功的储能企业。
一、去年首度扭亏为盈,业绩产品市场全面开花,港交所多项便利吸引IPO热
港交所申请书显示,海辰储能2024年除了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高达35.1GWh,在全球市场份额中占比11%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海辰储能还在去年首次实现了盈利(2.876亿元),其中储能电池业务在其全部129.17亿元营收中贡献了超过六成收入,达到79.6亿元。目前,海辰储能经营业务已覆盖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也成为全球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在GWh级别的企业中,唯一专注储能领域的。
而在海辰储能出货量高企、盈利状况好转的背后,首先是其产能规模通过持续大增来保驾护航。2022年,海辰储能的设计产能仅有5.4GWh,增长到2024年的62GWh,十余倍增速下仅用了短短3年时间就完成,期间复合增长率将近240%,将国内储能行业的平均产能增速远远甩在了身后。
其次,毛利率取得关键性增长,也是海辰储能去年扭亏为盈,并首次实现盈利的重要要素。2022年时,海辰储能的毛利率仅有11.3%,虽不至于越卖越亏,但距离净利润实现盈利的差距还不小。但到了2024年时,海辰储能的毛利率已经达到17.9%,不仅跑赢了其他同行可比上市公司的平均毛利率,还将自身的净利率从负值提升到2.2%,虽然仍旧不高,但却有了质的飞跃,让出货量的增长在提高净利润方面真正有了正面意义。
海辰储能除了经营传统的国内市场,在海外市场上也频频出手布局销售渠道甚至新产能,在对欧美等成熟海外市场,以及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上的销售推进都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年海外市场为海辰储能贡献了37亿元销售收入,在全部营收中占比达到了28.6%。
通过港交所申请书还可以发现,海辰储能在海外市场主营储能系统及解决方案,单价约为0.9元/Wh;而在国内市场则更多在向系统集成商销售储能电池,单价约为0.3元/Wh。侦碳家认为,海辰储能这种海外整卖,国内零卖的独特差异化销售模式,有助于兼取国内和海外两大市场各自的自身优势,更大程度地获取市场份额,同时避免两大市场之间不必要的内卷,有助于在欧美等海外重要市场上维持较高毛利率。
在上述储能系统及解决方案,以及储能电池等产品端和服务端,海辰储能也正在取得显著进展,有些还位居行业前列。比如在储能系统及解决方案方面,海辰储能发布了6.25MWh的长时储能系统,具有高安全、低成本、易适配、易维护、环境友好等优点,预计2025年下半年有望实现量产;而在直接供应国内市场的储能电池方面,海辰储能不仅推出了首款适配长时储能场景的1175Ah储能电池,更针对高温、极寒、高功率等极端和复杂应用场景,推出了全球首款循环寿命超过20,000次的电力储能专用钠离子电池。
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不但有利于在港股上市的储能企业吸引境外资本,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还有利于储能企业提升国际影响力,间接帮助其开拓海外市场业务。而且港股不仅全流通,增发和可转债等二次融资操作也更便捷,比如港股上市6个月之后就可以进行增发,由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即可,不需要额外的行政审批。
此外,港股没有外汇管制,对资金的自由进出以及股东资金变现带来很大便利;而且拥有技术创新和市场领先地位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市场估值,这些对海辰储能背后的资本都很有吸引力。
因此在业绩、市场和产品等基本面均取得积极进展的海辰储能选择港股IPO确实顺理成章,但为何不考虑在国内A股上市呢?实际上,海辰储能早在2023年就启动了A股IPO行动,此时距离其成立之日仅三年多,然而后续频受政策、市场以及企业盈利状况等诸多因素不利影响,冲击IPO的行动最终折戟沉沙。
二、政策行业市场和自身多方面不利影响,A股IPO最终折戟
海辰储能成立于2019年12月27日,随后在2021年实现了储能电池的量产,并在次年不但将出货量提升到5GWh,还一举拿下了“国内电力储能电池交付项目数量第一”和“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速第一”这两项桂冠。到2023年7月,即海辰储能与华泰联合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并向厦门证监局提交A股IPO上市辅导备案的时刻,海辰储能在当年的出货量已经迅速增长到16.8GWh。而且海辰储能在IPO前的估值已经突破了300亿元,成为了储能行业中的IPO独角兽。
此时的海辰储能正值春风得意,因为按照规划,海辰储能将于2024年实现年产能突破100GWh,2025年将全面达成年产能135GWh目标。如若实现,则海辰储能不仅将超越宁德时代、比亚迪和亿纬储能等储能头部企业成为国内第一,更有望问鼎全球市场桂冠。
除了海辰储能,2023年同样也是整个储能行业的IPO冲刺之年,全年共有一百多家储能上下游企业在排队冲刺IPO。然而随着“两强两严”等政策推出,A股IPO审核标准随之收紧趋严,储能企业能否持续盈利,毛利率、市场占有率以及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情况都成为监管部门的问询重点,很多储能企业的IPO因此折戟沉沙,同样也影响到海辰储能。
随着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日益显现,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的产品均价,自2023年初启动了持续下跌周期,迄今仍未能修复。海辰储能虽然从2022年到2024年的营收仍在持续增长,分别为36.15亿元、102.02亿元和129.17亿元,11.3%、12.1%和17.9%的毛利率看着也尚可,但即便2024年扭亏为盈了,这三年间的累计亏损仍高达-34.64亿元,这样的亏损基本面也对其IPO产生了一定阻碍。
而且2023年9月20日发生的“20亿退货”事件,更让外界聚焦到海辰储能的产品质量上,对其IPO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当时抖音用户“愿你理想依然在”在海辰储能的相关抖音视频下发布了“退了八个仓库的货,价值20亿”以及“密封焊接没焊好”等评论,引发关注。而就在事件发生的五日前,刚好一名海辰储能的前员工在抖音与今日头条发布了失业的消息。
虽然,海辰储能在上述事件刚被曝出就迅速进行了危机处理,表示正在依法取证,准备向公安机关报案,并保留追究有关侵权方责任的权利,包括通过法律途径起诉。表示正在依法取证,准备向公安机关报案,并保留追究有关侵权方责任的权利,包括通过法律途径起诉。海辰储能还表示,“除了裁员,其他都是谣言。裁员也主要是进行职能部门优化,优化人员结构,提升组织效率。”
事件最终以抖音用户“愿你理想依然在”的主页被清空而结束,但个别自称接近海辰储能的网友留言还是震耳欲馈,其表示因为调试设备时调错参数,导致几百万颗电池被退货返修。一些业内人士对此表示若此情况属实,则说明海辰储能的生产管理存在缺陷。
此外,海辰储能2022年“国内电力储能电池交付项目数量第一”和“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速第一”的人设,也受到了一些业内人士炮轰。这些同业者认为储能行业对企业电池出货量进行排名,通常是按照电池的总容量进行统计,以吉瓦时(GWh)为单位,而非按照交付项目的数量进行统计和排名。因为项目数量理论上还可以通过人为拆分成更小项目来实现倍增作弊,但容量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且由于海辰储能在2021年出货量的基数较低,刻意强调2022年出货量增速第一,实际意义并不大,反而更像是在误导。而海辰储能在产品介绍中列明的“零衰减”优势,也被指作违背了锂电池的物理特性,因为锂电池通过可逆的化学反应实现充放电循环,随着实际使用中不断进行充放电循环,衰减是绝对且必然现象。
受上述政策、行业、市场和自身业绩等不利因素影响,海辰储能A股IPO最终以失败收场,但海辰储能随即又迅速启动了本文开头提到的港股IPO。因为无论是产能还是营收,海辰储能近年来能够实现大幅高速增长,都建立在背后金主们的全力支持之上。然而投资终究需要回报,这些金主们已经苦于海辰储能IPO久矣,迫切需要通过IPO打通盈利出清通道,实现后续将盈利落袋为安。
三、六轮融资、数百亿投资和信贷,含着金钥匙诞生的300亿元估值独角兽
海辰储能自成立之刻起就背景惊人,不仅成为了福建省和厦门市的双重点建设项目,同时也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厦门市重点工业企业等资质一并收入囊中。仅用42天,海辰储能就完成了从土地挂牌出让成交到开工动建手续报批;仅用80天,就完成了总部研发大楼封顶;二期项目从开工到封顶,也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创造了多项产业项目落地纪录。
海辰储能的管理层核心对于储能电池在现阶段的产能有着独到见解,认为全球储能市场从2022年就进入了爆发期,未来谁在出货量上先占据优势,谁就更容易取得先发优势,因此加速跑马圈地式投资扩张有利于在储能行业的排位赛中顺利卡位竞争对手,因此可以做错,但绝不能错过。
2022年,海辰储能不仅在新冠疫情压力下将年产15GWH的锂电一期项目M1智慧工厂在厦门落地投产,还完成了由农银国际和建信资本联合领投,经纬创投和朝希资本等多家投资机构参与的B轮融资,募集资金合计超过20亿元。同年年12月,在农行和建行的联合牵头下,海辰储能30GWh产能的锂电二期项目又顺利完成了融资总额超25亿元的银团贷款签约,从而让该项目如期于次年6月动工。
截至2023年底,海辰储能分别与建设银行厦门分行、交通银行厦门分行、中国银行厦门分行、农业银行厦门分行以及兴业银行厦门分行签署相关协议,获得相应授信额度120亿元、100亿元、100亿元、80亿元和80亿元,合计高达480亿元。这些巨额资金支持,成为海辰储能持续扩充产能的有力保障,比如海辰储能在重庆投资建设的基地,建成后将新增50GWh储能锂电池以及18GWh储能模组的年产能,该项目的计划投资就高达130亿元。
除了来自银团的强大支持,海辰储能背后的资本实力更加不容小觑。仅身为上市公司的投资方就包括了盛新锂能、金风科技、盛屯矿业、迈为股份、三峡能源、固德威和贝特瑞等,此外峰和资本、朝希资本、经纬创投、鼎辉百孚、深投控、日初资本等创投机构,以及农银国际、建信股权、招银国际、中银投资、金融街资本、国寿股权和金石投资等国有金融资本,也都看好并投资了海辰储能。
而海辰储能通过六轮融资,估值已被持续拉高至250亿元-300亿元。后续不仅资本继续喂投海辰储能已经乏力,在光伏行业主要产品目前的持续下行周期中,海辰储能如此高的企业估值相对于业绩基本面,也明显高处不胜寒。因此与其被动等待海辰储能的高估值未来可能被业绩刺破泡沫,不如在此之前找到出路,而IPO可能就是目前的最佳路径。
虽然港交所对企业上市审查较为宽松,流程也相对简单,储能企业在港股上市更容易获批,因此包括海辰储能在内的储能企业去年下半年就已经出现了扎堆港股上市的情况。但港股同样也在流动性方面存在的明显不足,海辰储能即使本次顺利实现港股上市,300亿元高估值能否得到投资者认可,能否以满意价格募集到足够融资,接下来还要继续着重看海辰储能在业绩等基本面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