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人物|刘永周:指尖跳舞的“倔老头”让千年皮影“活”成网红
皮影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自明洪武年间从江南、湖广和四川一带传入后,皮影就在边地腾冲固东的刘家寨扎下了根。然而,这门镌刻着岁月印记的古老艺术,一段时间以来却面临被人遗忘和失传的危机。
为让皮影艺术在新时代的光影里重焕生机,一位扎根乡土的皮影匠人,手持刻刀,肩挑戏箱,毅然踏上守护之路,在光影交织的世界里,通过坚守和传承,带领后辈艺人数十年来不断续写着腾冲皮影的传奇。他就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今年已81岁的刘永周。

12岁独立完成皮影雕刻
刘永周出身于名副其实的皮影世家,是刘家寨皮影戏的第四代传承人。从他的曾祖父算起,到如今的孙辈,刘氏一门从事皮影的制作与表演已有六代。
1944年寒冬,刘永周出生在云南腾冲刘家寨一个皮影世家里,从4岁起,皮影戏班就多了个“小尾巴”。当其他孩子追逐打闹时,刘永周总蹲在戏箱旁,盯着父亲手中翻飞的皮影两眼放光。幕布上的皮影在昏黄油灯下翻飞腾挪,唱腔伴着锣鼓声穿透夜空,这一场景深深震撼了刘永周幼小的心灵。
12岁那年,刘永周首次独立完成皮影雕刻,他手持刻刀,在打磨光滑的牛皮上精心雕琢,用流畅的线条,刻出一个手持灵活转动金箍棒的“孙悟空”,图案栩栩如生,惊艳了整个皮影班。老艺人们评价说:“这是祖师爷在赏饭。”
此后,他系统钻研皮影制作的七大工序,为了让皮影色泽鲜亮且经久不褪色,他反复试验植物染料配比。在表演方面,他日夜练习吹拉弹唱,熟记数百部传统剧目台词。凭借着这份天赋与执着,他顺利成为刘家寨皮影新一代传人,自此踏上守护皮影艺术的征程。

晒谷场上搭起的简易戏台
改革开放后,刘永周深知乡土是皮影艺术的根脉。于是,他走村串户,在自家院落、村里的晒谷场,甚至是乡亲们的堂屋里,搭起简易戏台,为十里八乡的乡亲们表演。
“他们不来,我们就去!”刘永周说,为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记得有一次他扛着戏箱闯进晒谷场,利用搭起的简易戏台为乡亲们上演了一场精彩的《三打白骨精》,引得大家齐声叫好。一来二去,刘家班的名气也随之打开,用刘永周的话来说“当时兴盛一时”。

广收门徒 废除传男不传女的行规
在刘永周的努力下,腾冲皮影一度焕发了新生,但随着市场经济大潮和影视、录像、互联网及外来文艺的冲击,刚获新生的皮影艺术顿时变得七零八落,活动圈子越来越小,观众越来越少,皮影组织逐步解散,艺人纷纷改行。面对皮影起起落落的境遇,如何让皮影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占有一席之地,成了刘永周思考的问题。
“一定不能让这项民间技艺失传在我手上。”刘永周决定打开思路广收门徒。在刘永周祖父那一代,在皮影圈流传一句话“皮影传男不传女”,虽然刘永周父亲在世的时候也打破了规矩,但是只收了2个女徒弟。刘永周转念一想,改革开放就要全面改革,传承的接力棒需要传递给下一代。
为此,刘永周决定彻底废除“皮影传男不传女”的规矩,女徒弟学习皮影也不再受限。之后,刘永周将家族中的女同志召集起来从皮影靠子的选皮、雕刻、上色,到皮影操纵的技巧,不同角色的唱腔、对白怎么唱、说等方面,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在他所收的女徒弟中,赵加会、尹其桂在唱腔上比较出色,二儿媳胡广果、大儿媳李杏连也成了皮影团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为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刘永周还将寨子里面的子辈、孙辈及对皮影感兴趣的学徒全部召集起来,手把手地免费教学。他的课堂没有华丽的教具,只有亲手制作的刻刀、牛皮和一盏照亮皮影的明灯。白天,他手把手教乡亲们处理牛皮,从浸泡、刮毛到打磨,每一个步骤都耐心讲解;夜晚,他带着大家练习皮影操作,如何让皮影人物灵活地翻跟头、舞刀枪,如何配合唱腔与锣鼓节奏。

培植皮影文化产业链
为了丰富乡村的文化生活,农闲时节,刘永周组织开展“皮影技艺培训班”,培养当地137户农户从事皮影制作,让皮影这门老手艺逐渐变成年产值超300万元的文化产业链。
在他的悉心教导下,许多原本只会务农的乡亲,如今都成了皮影制作和表演的能手。他带领的刘家寨皮影剧团也声名远扬,每年承接演出200余场,足迹遍布云南各地。剧团创作的皮影“靠子”更是供不应求,其中以神话传说人物为原型的皮影作品,远销美国、法国等10余个国家,有些作品在巴黎展览会上甚至能卖到2000欧元一件,让腾冲皮影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一张“中国名片”,成功将这门古老艺术推向世界舞台。

创立腾冲皮影“西腔”流派
为让腾冲皮影更能引人入胜,刘永周一边传艺一边悉心开展研究。
“我在唱词中大量吸收和加入了本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调,在对白中,还揉进了一些地方俗语、俚语,注重突出唱腔的地方特色,这样,就逐步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腾冲皮影‘西腔’流派。”刘永周说,虽然这些唱腔在本地观众中能引起共鸣,但随着皮影戏逐渐走向国际国内各大舞台,许多外省游客对方言的唱词、对白听不懂。经过思考探索,刘永周决定继续对剧目进行改良。
“为让观众都听懂看懂腾冲皮影,我在‘西腔’流派的基础上加入了普通话对白。”刘永周说干就干。此后,他运用橡皮筋、钓鱼线等工具,加上手上的小技巧,让皮影的眼睛会动、嘴巴会张、翅膀能飞,再加上普通话录音的曲目,耍的时候让动作与背景一致,使皮影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动。但是刘永周认为动作与录音融合得还不够。随后,刘永周又继续摸索,尝试使用投影加入字幕,把唱词、对白转化为普通话,在屏幕底部显示。

新舞台、新剧本、新成员接力传承
刘永周深知,唯有创新才能让皮影艺术永葆生机。他深入挖掘腾冲本土文化,将“翡翠赌石”“马帮故事”等特色元素融入剧本创作,推出《翡翠传说》《腾冲往事》等10余部新剧,一经上演便场场爆满。

在表演形式上,他引入数字化投影技术,将皮影与4D动画背景相结合,使表演场景更加震撼逼真。在他的带动下,家族成员齐心协力,儿子刘安逵负责皮影制作工艺改良,研发出轻便耐用的新型皮影材料;长孙刘朝侃则专注新媒体传播,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皮影制作短视频,全网吸引粉丝超10万。他们共同打造的“永周皮影馆”,年均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其中皮影制作体验项目深受游客喜爱,让更多人亲身感受非遗魅力,成功实现了腾冲皮影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华丽蜕变。

刘家寨皮影戏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进步,坚守的是文化基因,创新的是与时代接轨,目前已经传承到第六代,每一代都有出彩,都有各自的使命和担当。刘永周一直鼓励年轻一代在皮影的制作与表演上进行创新。他常教导后辈,皮影传承要学会“走出去、引进来”。
2016年,孙子刘朝侃创办永周皮影馆的时候,刘永周叫他到唐山进行考察,并让他拜唐山的皮影艺人为师,学习唐山夜光皮影的制作和表演技艺。据刘朝侃介绍,自从他开办皮影馆以来,爷爷刘永周时常牵挂着馆内弟子的学习情况,只要一有时间就来馆内教弟子们怎么画人物细节,怎么耍把,还为遇到的难题出谋划策。

古老技艺迸发新活力
每晚8时,当腾冲永周皮影馆坐满了观众后,随着“啪”的关灯声响,整个剧院暗了下来。接着,幕布拉开,舞台上白布后的灯亮了起来,一场精彩的皮影表演就开始了。

一阵紧张的鼓乐声后,皮影《腾冲往事》中几个颜色鲜亮的人物跃然出现在白色的幕布上,幕布后的演员们是指翻动,幕布前的人物舞刀弄枪,攀高山,骑战马,将滇西抗战的往事通过皮影的方式再现;《鹤与龟》中细腻的表演让白鹤绿龟栩栩如生;《大救驾》在欢快的锣鼓声中,搭配极具特色的民族唱腔,穿插腾冲方言,诙谐幽默地介绍腾冲名菜大救驾的由来;新剧目《翡翠传奇》则带领观众走进了当年腾冲翡翠商人走夷方,开拓翡翠文化的生活场景。精彩的演出在观众中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很多观众还意犹未尽,除了选购让自己心仪的皮影靠子以外,还争先恐后地来到后台打卡拍照,活脱脱让新一代的腾冲皮影戏变成了一个让人喜爱的“网红”。每当这时,坐在后排观影的刘永周总会流露出欣慰的笑容。
如今,在刘永周的指导下,腾冲皮影的第六代传人刘朝侃,将一群喜爱皮影艺术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将新时代的技术与理念融入到传统文化艺术中,通过传承和创新,找到了一条发展的新路。新颖的舞台布局,新的年轻演员和新剧本的探索,让传承了600余年的云南省腾冲市的腾冲皮影迸发出新的活力。
在有生之年要多写几个剧本
一块泛黄的牛皮在他手里能“七十二变”,三尺幕布后藏着他81年的“疯狂人生”——他就是刘永周,一个用刻刀对抗时间、让腾冲皮影从濒临消失到火出国门的“光影魔术师”。从少年到暮年,刘永周始终与皮影相伴,他用匠心守护非遗,以创新延续传承。在他的努力下,腾冲皮影不再只是历史的回响,而是成为了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刘永周依然不敢歇息,仍坚持亲力亲为。他说:“趁身体条件允许的时候,还要多写下几个剧本、参加几场演出,指导一下小辈们,即使哪一天突然不在了,皮影也能传承下去,也对得起各级政府的关心照顾与期望。”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永周正用自己的方式,为皮影艺术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让这份传统的艺术瑰宝能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开屏新闻记者 崔敏 通讯员 马继虹 王治玥 摄影报道
一审 孙琴霞
责任编辑 吕世成 陈洁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