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陕西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天留村:天赐福地古村新韵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5 03:22:00    

秦岭北麓,有一座山,叫天留山。山脚下,有一个村子,唤作天留村。

山与村同名,村与山相依,两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天留村,探寻它的“前世今生”。

天留山景区正门

名之源——上天留下的福泽之地

“黄巾起义,闯王举兵,多少村庄毁于战火,唯独我们村安然无恙。”谈起村子的历史,天留村党支部副书记田整社一脸自豪,随即打开了话匣子。

天留村的故事,是从秦岭的褶皱里生长出来的。村子原名“田刘村”,因早期村民多为田、刘两姓而得名。但让这个名字真正活起来的,是那些刻在山水间的传说。

“村子四面环山,只有一条窄路通向外面,山高林密能挡得住风。”田整社告诉记者,村里古老相传,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后,天下大乱,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起义军来到此地,意欲进山,不是迷了路,就是被突如其来的浓雾挡在山口,村民们躲避了战乱纷扰。明末李自成起义,战火再次蔓延至天留村,但天留村凭借其险峻地势,闯王军队只能望山长叹,绕道而行。久而久之,“天神佑护,留福于民”的说法便在村里传开,村民们深信这是上天留下的福泽之地,“田刘村”也慢慢被叫成了“天留村”。

村名的由来,还有一个更为古老的神话传说。

传说在上古时天降洪水,生灵涂炭,禹的父亲鲧受命治水,为了拯救苍生,他冒险盗取天帝神物——息壤,掷于人间,瞬间变成了莽原高山抵挡洪流,护佑村舍黎庶,而天留山就是鲧掷下的息壤之一。关东黎民多避于山下,才逃过劫难,因此被称为“天留山”,村子也由此得名。

民居外墙上的白居易诗作彩绘

这些传说虽无法考证其真实性,但它们在一代代村民的口中流传,承载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

唐代的雨曾落在天留村的石桥上,生出千年的韵味。

相传,大诗人白居易丁忧渭北期间,曾沿秦岭而行,恰遇山雨,便在村口石桥下避雨,目睹了民生疾苦后,写下《阴雨》一诗:“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诗中有天留村的秋景,山雾缭绕,石峡云气氤氲,也有诗人感叹为官的艰辛。从此,当地百姓便把石桥唤作“题诗桥”。田整社告诉记者,此桥曾两度毁于山洪,1988年进行了重建。如今,在村内民居的外墙上,制作了墙体彩绘,并配上《阴雨》一诗,以此纪念。

“口口相传的故事,藏着村民对安居乐业的朴实期盼。”田整社说,天留之名,是岁月镌刻的馈赠,更是山水与人文共酿的诗意远方。

改造后的民居

形之韵——让老房子留住乡愁

“以前一到大雨天,我们这里就真成了‘水泥’路,连最基本的出行都成问题。”76岁的村民王升喜站在村口水泥路上,望着绿树如茵的巷道,记忆里的黄胶鞋仿佛还在拖泥带水。

“不能让村民只活在美丽的传说中,要让村子既有美丽的田园风光,又有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生活。”天留村的蜕变,是从“让老房子留住乡愁”开始的。

2015年,临渭区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然而,这个事儿却在天留村“炸了锅”:“改造会不会毁了老屋?”“游客来了污染山水怎么办?”……村中一片质疑之声。

“不是简单拆了盖,是要让老骨头长出新肉。”当设计师展示出改造方案时,村民还是半信半疑。关键时刻,村党支部拍板并立下铁律:传统民居修旧如旧。

天留村保护性开发的序幕就此拉开。158户民居迎来新生,工匠们保留了老房的木梁结构,却换上了青瓦白墙的新装,屋檐下的木雕被细细打磨,窗棂上的花纹依着老图样复刻,夯土院墙上的农耕彩绘与藤蔓交织。

天留村的改变不止于颜值。4.8公里长的综合管网悄悄埋入地下,两个日处理200立方米的生态厌氧污水处理厂在村头“上岗”,污水治理率提升至10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村民再也不用捂着鼻子上茅房。

“村中民居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在内部装修上采用了现代化设施,让村民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天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汤晓林说,保护传统村落不仅仅是保护古建筑,更是保护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天留村积极挖掘和整理当地的传说、民俗、故事等文化资源,让村民充分了解村里的历史文化,传承传统技艺,不断增强村民的乡土认同感。

天留山景区内部

老房焕新韵,乡愁有归处。登高俯瞰,今日的天留村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精美别致的空中木屋挨着栈道,青瓦白墙的小楼房在葱茏绿意之中,若隐若现,村头流水潺潺,穿桥而过,犬吠鸟鸣和着炊烟袅袅,好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山村。

富之道——产业唤醒“沉睡”资源

“以前村里穷,年轻人大多都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守着几亩薄田,日子过得紧巴巴。”村民任春荣说,自从村里发展乡村旅游后,她不仅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还能把家照管得妥妥帖帖。

在天留村,像任春荣这样受益于乡村旅游的村民还有很多。如今的天留村,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乡村旅游的发展,让这个古村落焕发出新生机。

“不能让村民再守着金饭碗讨饭吃了!”2015年,“三变改革”的春风吹到秦岭脚下,汤晓林回忆说,那时村民人均收入仅4000元左右。经过村“两委”多次讨论,达成共识:让沉睡的万亩青山宝藏苏醒,化作村民手中的“金钥匙”,才能打开增收致富的大门。

2017年,天留村成立了渭南市第一家股份经济合作社,以“党建+旅游+农户”模式,率先打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大门。村民以土地、资金等形式入股,成为村集体经济的股东,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转变。

自驾游营地

2019年,天留村依托村里优质的山泉水资源,建成天留村车轱辘山泉水厂,也是渭南市第一家扶贫水厂,以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主体,吸纳农户入股。“建厂以来我就在这里上班,目前,水厂有三条生产线,四种规格的山泉水畅销市内外。”脱贫户严小朋介绍,水厂新的生产线上个月已投入使用,产能是以前的6倍,订单纷至沓来。

乡村旅游的火热让更多人端上了“金饭碗”。天留村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契机,以渭南航天生态园为依托,山上打造窑洞民宿、特色小吃,山下打造特色庭院、云端火锅、露营基地、丛林拓展、田园采摘等旅游产业链。乡村生活节、田园农耕文化节、花海摄影大赛、露营音乐派对等节庆活动精彩纷呈,天留“绿水青山”乡村旅游品牌越擦越亮,以农兴旅、以旅促农的增收致富路越走越宽。每年樱桃成熟时,500亩樱桃园里游客穿梭;油菜花盛开季,日均5000名游客从八方涌来……天留村不仅被游客亲切地称为“天然氧吧”,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国家森林乡村”的称号,2020年入选陕西省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录。

“我们要把天留村打造成一个‘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世外桃源。”天留村第一书记王丽花说,数字记录着天留村的蝶变,旅游人次从2015年不足万人到2024年的30万人;村集体收入由零增至100万元,村民分红20.96万元,实现旅游增收600余万元。

从“田刘村”到“天留村”,从避世小山村到网红打卡地,这座秦岭脚下的古村落,正用自己的故事证明:乡愁留得住,日子过得好,才是最动人的“天留”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