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逐梦踏浪寻香人——记著名烟草育种家、中国烟草教育发展的见证者杨铁钊教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0 13:14:00    

河南日报社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李东辉

1977年,他有幸参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竞争最激烈的一次高考,后师从我国著名农业教育家和作物育种学家吴绍骙教授攻读作物遗传育种硕士研究生;他在国内最早通过转基因方法开展抗虫烟草品种选育,为我国烟草抗虫育种开了先河;他主持选育了多个烟草新品种;作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他为中国烟草行业培养了大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专业人才……

9月1日,阳光明媚,惠风和煦。记者在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见到了闻名全国烟草行业的杨铁钊教授。

“我从1985年留校任教,开始从事烟草教学、科研工作,从此与烟草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干就是40年。”他告诉记者。

书香扬名万里

杨铁钊教授参加工作时,中国的烟草专业教育刚刚起步,所有课程用的教材都是手写油印版本,内容也与大学本科教育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存在有较大差距。“作为烟草教研室的第一个硕士,教研室主任把烟草专业教学管理工作交给我负责,面对烟草育种课题组教学科研现状,我深感责任重大。”这时, 杨铁钊教授把烟草专业十多门课程的教材建设当作了中心任务。

1985年,河南农业大学从许昌迁回郑州,他没有办公室,一家3口和众多老师一起住在一所筒子楼单身职工宿舍中,一家炒菜香全楼,一孩哭闹众皆知。

“没办公室怎么编书?好心的林木森老师在他家给我腾出一间,让我安心编写教材。20世纪80年代,教研室的老师们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和拼搏精神,为编教材挑灯夜战。那个时代没有电脑,几十万字的书稿在方格纸上一字一句撰写,这样‘爬格子’写出来的书稿浸透了每个人的辛勤汗水。”说到这里杨铁钊教授眼里浸满了泪水。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短短几年内,烟草栽培、烟草育种学等一批教材陆续由河南省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发行,全国各地也是闻声购买。教材和专著传播的同时,也把河南农业大学烟草科研成果推向了全国,正因为此,他和烟草学科的老师们在20世纪九十年代就已闻名全国。

在即将进入21世纪之时,教育部组织我国教育界精英开展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课题研究,拟将研究成果出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当时全国高校的专业就有500多个,有数千门基础和专业课程,能承担“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编写任务的可谓是凤毛麟角。这时,农业部将河南农业大学烟草专业教材纳入“21世纪课程教材”体系之中。

项目对接座谈会上,当谈到编写几本、每本印数等问题时,中国烟草教育泰斗韩锦峰教授把目光投向了他,说:“铁钊,你是烟草系主任,你拍板吧。”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编写委员会全体成员经过努力,2003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了一套10本烟草系列‘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从此,结束了我国烟草专业高等教育没有统编教材的历史,同时也确立了我校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烟草专业教育的领先地位。”说到这儿,杨铁钊教授脸上充满了自豪。

烟香硕果累累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烟草品种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自育品种适应性好、产量高,但品质多赶不上外国品种。每年需花巨额外汇进口烟叶,以弥补高档卷烟降焦后烟叶香气量不足的问题。“降焦保香”这个技术难题,是各大烟叶产区、卷烟生产厂家、烟草科研院所和杨铁钊教授一直思考的问题和追求的目标。

1991年,杨铁钊教授作为中国烟草总公司访美代表,在美国与烟草界同行进行深入学术交流后从中受到启发。回国后,他确定了“在烟草品种上做文章,从烟草腺毛分泌物入手”的科研思路,把提高叶面致香物质含量作为培育高香气品种的突破口,以优质、抗病、高香气为目标。从1992年开始,经过22年,终于选育出了具有高香气特征的烤烟杂交种豫烟11号,实现了“高香气育种”的新突破,赢得了全国烟草行业的高度重视。

2014年,河南省烟草专卖局在漯河召开了“河南浓香型烟叶新品种现场观摩评议会”,这是首次举办全国性的烟草品种产品推介会,经过全国各地众多优秀烟草专家学者实地考察之后,获得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从此河南在全国有了一个叫得响的名字——“豫烟系列品种”。

“育种工作是很辛苦的,烟草的生长成熟是在夏季,要在高温、阳光暴晒下长期工作,不断观察了解烟草的植株的变化和生长,才能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烟草品种。田间选择很难得,要一片一片叶、一株一株烟地去闻,才能辨别出香味浓淡。几十年来坚持不断,半天下来鼻子上就会沾满烟油,而且热得头晕眼花,就是在这样条件下才锻炼出了闻烟的技能。”说到其中的艰辛,杨铁钊教授陷入了沉思。

“记得一年三伏天,杨老师从外省出差回来,他一直牵挂着他的试验田,顾不上休息,就直接到地里看品种。他走过来的时戴着有帽檐的大帽子,走近一看满脸的红疙瘩,一问才知道是太阳晒过敏了。我们都劝他回去休息,老师说过几天就错过最佳时间了,看完一起歇,当时我就有点泪目。”中国烟草总公司河南省公司高级农艺师刘剑君告诉记者。

长期的野外科研工作,高温潮湿环境,杨铁钊教授也患上了严重的职业病“阳光疹”,现在也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只能默默地忍受这种痛苦的折磨。而他作为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科的领军人物,他主持或参与培育了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优良烟草品种,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创造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也为烟草育种和栽培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花香桃李满天

“杨铁钊教授通过言传身教传授烟草育种的理论与实践,培养了非常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可谓桃李满天下。”杨教授的学生,全国烟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曾任黑龙江省烟草科研所副所长的陈荣平在接受采访时说。

“师从吴绍骙教授几年,吴老严谨的治学态度给我了深刻印象。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要树立为国家科技发展做贡献的思想,献身科学事业不求个人得失,这是我坚持40年不变的唯一动力。”这既是杨铁钊教授教学、科研生动实践的总结,同时也是他对学生的要求。

“为什么吸烟有害健康,我们还要种烟、育烟?”为此,他开设了“烟草学概论”这门课程,给学生一个全面了解,从中引领学生在大学四年中,把握学习方向。在本科生的课堂上,他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启发,但是在研究生的第一节课上,杨铁钊更加强调科学的思维方式。他的课堂风格独特、内容丰富、逻辑清晰,就像他学生说的那样“把枯燥的课本知识讲活了”。“在专业与实践的结合中,我们才意识到,原来课本上的内容在实际应用中都有所体现。”2014级烟草工程专业的贺凌霄如是说。

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理论联系实际是保证学生学习效率的最佳方法,所以杨铁钊每次下田都会带着他的研究生,通过对不同时期烟草发育情况的实地考察,来观察记录烟草长势和实验进展,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学生平常请教问题、修改论文用邮件较多,发现半数以上邮件回复时间都在后半夜,问了才知道,因为专业学生多、研究任务重,白天静不下心,老师就把改论文的时间放在晚上。”刘剑君对记者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杨铁钊教授强调身教重于言传,正是他教书孜孜不倦,治学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师德,引来了一茬又一茬学子的追随,也让他培养出了一代代优秀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