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6年赴港上市,这家无锡储能公司靠什么年入10亿、估值60亿?
文 | 新能源产业家
不建工厂、不产电芯,自称靠着给储能设备装上“最强大脑”,就能硬生生从红海市场里切走年入10亿的蛋糕。
这就是即将港股上市的果下科技——成立仅6年,这家中国储能赛道新锐即将叩响港交所大门。
该公司已于2025年4月28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主板挂牌上市,由光大证券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
宣布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之前,果下科技刚刚获得深圳宁乾3000万元投资,其最新估值已达60亿元。
这家以“AI驱动能源革新”为标签的无锡企业,在2022—2024年间营业收入分别为1.42亿元、3.14亿元和10.26亿元人民币。以168.9%的营收年复合增速狂飙突进。
却在行业产能过剩与价格战的双重挤压下,陷入毛利率从25.1%骤降至15.1%的盈利困局。
从早期靠欧洲户储补贴红利快速起量,到如今大储业务占比超76%、国内市场收入近八成,其业务重心的迁移轨迹恰是行业周期更迭的缩影。
而招股书中反复强调的“AI调度平台”“定制化芯片”等技术标签,则暴露出果下科技AI+储能的决心。
自产少,靠进货
在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巨头用百亿资金砸向电芯和逆变器工厂时,果下科技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不建工厂、不造电芯,甚至连核心部件都依赖外部采购。
这种“三无”(无工厂、无电芯、无重资产)模式,让它在储能行业成了实打实的“异类”。
在果下科技三大业务矩阵中,2024年智能储能系统解决方案贡献了97.8%的收入,是其最核心的增长主力军以及业绩支柱。

果下科技更像是系统集成商,以轻资产为主,核心资产聚焦研发与平台,非重资产制造。
公司将资源重点投入AI算法、云端管理平台(如SafeESS、HanchuiESS)及物联网技术的开发,而非大规模投资电芯等硬件生产。
事实上,果下科技也并非完全没有工厂。其江苏无锡的智能制造基地,专注于储能系统的集成与测试,包括液冷柜、逆变升压一体机等核心组件的生产。
但2022年产能仅为72.8MWh,2024年增至2363.9MWh,且该工厂注押用于系统集成和定制化生产,非全产业链覆盖。
核心组件如电芯依赖外部供应,2022-2024年电芯采购成本占总成本68%。核心供应商包括中创新航、广东锂华等,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46%。
在无锡工厂之前,果下科技成立初期,其户用储能产品主要依赖外部代工厂合作生产。通过代工模式快速完成产品制造,满足欧洲市场需求。
也就是说,果下科技早期的产品主要是,通过外购标准化储能硬件(如电池模组、逆变器等),结合自研的AI能源管理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和集成,形成定制化解决方案。
这种模式可以让果下科技快速响应欧洲户储市场的爆发需求,无需自建产线即可灵活调整产品规格。
包括果下科技与国内储能设备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利用其产能和物流网络完成产品交付,在海外需求市场激增时,通过合作方快速扩大供应。
这里也有一个隐患,随着业务规模扩大,代工模式将会逐渐暴露短板。比如成本极其不稳定,代工生产导致毛利率受制于供应链议价能力,比如电芯的价格波动。
户储退潮,转战大储
轻资产模式让果下科技在欧洲户储退潮时闪电转型——从躺赚红利到血拼大储,只用了9个月。
果下科技的高速增长,始于2020—2022年欧洲户储市场的补贴红利。
当时欧洲为了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疯狂补贴家庭储能,推动中国储能企业集体“出海淘金”。
那时候,中国企业只要把电池塞进集装箱运到鹿特丹港,就能躺着数钱。
果下科技也赶上了这波快钱潮,靠着模块化储能柜冲到全球出货量前十。
招股书显示,2022年果下科技欧洲市场收入占比高达72.1%,户储业务贡献超七成营收。

但好日子戛然而止——欧洲政府突然发现补贴发不动了,再加上碳酸锂价格崩盘(从60万元/吨跌到8万元/吨),储能系统价格跳水从1.6元/Wh砸到0.8元/Wh。
行业老炮们还没反应过来,果下科技已经嗅到危险:当欧洲人开始砍补贴,靠政策吃饭的生意要完蛋了。
眼看欧洲生意凉透,果下科技掉头杀回国内。正赶上国家强制要求风电场、光伏站必须配储能,新战场叫“大储”。
虽这条赛道早已挤满玩家,前30家供应商垄断90%市场份额,但果下科技仍卷出了一条路。
2024年,其大储业务收入飙升至7.85亿元,占比从12.2%跃升至76.6%,国内市场收入占比同步攀升至79.9%。
但是卷的代价就是,毛利率从2022年的24.5%降至2024年的15.1%。
在海外市场,欧洲市场的收缩迫使果下科技将战略重心转向非洲市场。
欧洲户储市场净利率已跌破1%,迫使果下科技欧洲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72.1%暴跌至2024年的10.2%。
而非洲市场成为果下科技新的海外增长极。2024年,其非洲业务收入1.02亿元,占总营收9.9%。
这种战略转向既是无奈之举,也是必然选择——当欧洲红海市场的技术溢价消失时,非洲的增量空间至少提供了突围的可能性。
轻资产的B面
当果下科技用9个月完成从欧洲户储到国内大储的惊险跳跃时,真正让其区别于储能厂商,并非无锡工厂里组装的电芯柜,而是赛道的不同。
招股书提及核心定位是,通过AI技术驱动储能系统智能化,我们发现果下科技宣称“AI+储能”的技术路径走出了一条差异化道路。
果下科技自称核心资产来自软件平台和技术服务。
通过自研的Safe ESS安全管理系统和Hanchu iESS调度平台,将AI算法嵌入储能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看到这里,可能大家会疑惑果下科技究竟卖的是什么?这个服务怎么能拿下客户?
从交付形式来看,传统储能企业主要靠硬件设备销售,果下科技则是“硬件+软件服务捆绑”,其盈利模式是系统效率分成+增值服务。
果下科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采购或自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集成组装上所谓的“系统平台”,再打包销售给客户。
其技术主要功能是让储能系统学会“省钱”。比如通过AI系统,实时监控电价波动,结合天气预报、工厂用电习惯等数据,自动选择最佳充放电时机。
例如在一个项目中,AI系统能够发现工厂周末设备检修规律,在周五夜间多存20%电量,就能周一早高峰多赚钱。
但实际上在行业里,AI+储能“省电费”其实并不少见。
比如远景储能EN 8 Pro智能体系统,通过内置AI气象大模型和负荷预测算法,实现电价峰谷预测准确率达80%~90%;
在南通沃太园区部署的7.5MWh储能系统,结合光伏发电和AI调度,每年减少电费开支5%,同时通过按需量计费模式降低需求侧成本。
这条路线的短板也清晰可见,作为轻资产模式,必然要让自己的平台和系统水平维持市场前列,这就需要高昂的研发投入。
可2024年,果下科技研发支出仅占营收的3.1%,远低于比亚迪、宁德等头部企业,比大部分二线厂商的研发率还要低。
若技术迭代速度跟不上巨头碾压,重金投入的智能生态可能沦为沉没成本。
上市募资的投入占比,也折射出了果下科技深知自己的核心所在。其招股书表明,50%募资将押注AI研发与核心技术突破。
果下科技之外,一批“AI原生”储能企业正改写竞争格局。
融和元储基于DeepSeek大模型的“融和·白泽”系统,实现日电芯监控超2000万颗,运维成本降低30%;
领储宇能开发的源网荷储一体化平台,15秒调用200MW调节能力,现货套利空间从0.25元/kWh提升至0.38元/kWh;
科华数能通过AI算法聚合分布式储能资源,在长三角虚拟电厂试点中实现毫秒级响应与20%收益提升。
果下科技仍需保持高度危机感,轻资产模式在行业爆发期能快速起量,但长期看,若缺乏对电芯等核心硬件的掌控力,企业可能沦为低附加值的系统集成商,若软件技术迭代不能快人一步,则面临议价权丧失、生态壁垒薄弱的双重困境。
毕竟储能眼下的竞争,已经从唯快不破的抢市场,变成了全链条挤利润的拼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