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合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07:49:00    

【来源:合肥日报】

近年来,合肥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促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市家庭农场发展到3.2万家,农民合作社稳定在5600家左右,实现了粮油、果蔬、畜禽、水产、茶叶、苗木等主导产业全覆盖。同时,贯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6900个,服务面积超过660万亩次。

多方扶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主体

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面临着资金少、融资难、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弱等普遍性难题,合肥通过畅通“财政扶”“金融促”“风险保”“三路”资金,将其纳入合肥市促进“两强一增”行动若干政策、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等政策补助范围,真金白银着力化解,仅贷款贴息一项支持,就累计为2081个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兑现贷款贴息2526.54万元。

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生产,农田是“基础”、技术是“关键”、人才是“支撑”。一方面,合肥聚焦“供良田”,解决生产经营农田“底子薄”问题,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446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72.17%。

另一方面,聚焦“供良技”,解决经营服务“支撑弱”问题,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农事服务等综合建设,全市已建成各类农业“三中心”507个,其中育秧中心154个、烘干中心261个、综合农事服务中心92个。

“我们还聚焦‘供良才’,解决经营人才‘供给少’问题。2024年,通过组织开展‘耕耘者’振兴计划、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带头人‘头雁’培育项目,分别培育100名耕耘者和60名头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8月,合肥牵头组建市级新农人协会,积极培育和提升年轻新型经营主体,143名市级新型经营主体的会员,辐射带动1500户小农户参与现代化农业生产。

联动带农,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壮大

近年来,合肥积极发挥支持政策的集成效应,促进大户转“场”,推进农场转“社”,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小”到“大”的梯度发展机制。如今,合肥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联结市场、带动农户、促进增收的中坚骨干力量。

目前,全市种粮家庭农场约1.6万家、种粮合作社约2000家,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数的48%。通过政府支持,市场运作,贯通联农带农“产业链”“服务链”,促进了粮食生产“种满、种足、种好”。

同时,全市约90%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从事种养业,并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约20%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从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以“组合服务”“个性服务”等,实现服务环节从原有耕种防收向农资供应、集中育秧、烘干仓储冷藏等全产业链延伸。此外,开展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的主体也在逐年上升。

“通过规模经营主体集约经营和社会化服务集成配套,有效解决了农户(场、社)生产成本高、与现代农业技术衔接‘落差’等实际问题,实现了降成本、提产量、减损耗、提品质、增收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测算,从农业生产中释放出来的农民,通过务工和经商等经营,户均可增加年收入2万元左右。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卫晓敏 通讯员 曹洁铭 饶东平 汪兴·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