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沪郊乡村有个“暖心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0 07:51:00    

四月的上海春暖花开,让人得空就想来到户外享受春光。在毗邻嘉北郊野公园的外冈镇大陆村,村民们早已行动起来,手工达人聚在一起编织粗毛线坐垫,美食达人忙着用地里摘来的新鲜艾叶榨汁制作青团,几位“点子王”则讨论起接下来草坪运动会的项目。

这些精神焕发、行动力满满的老人,其实经历了一番“由I转E”(由内向型转为外向型)的过程。在嘉定区民政局指导下,外冈镇禾禧社区服务社从2022年底开始进驻大陆村,从运作睦邻空间站开始,激发村民参与活动、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热情,让原本“静悄悄”的沪郊乡村充满欢声笑语。

村民和周边社区居民一起做青团。 受访者提供

从无所事事到天天报到

“你的这几朵‘花’做得好,下午教教我怎么弄的。”

“家里叫我回去了,下次带几个高手过来,我们再好好‘杀’几盘。”

临近中午,大陆村609号两层楼高的睦邻空间站内渐渐安静下来,村民们陆续回家吃午饭,但禾禧社区服务社项目负责人张莉十分自信,“下午1点半之后,很多人还会再来的。现在根本不用我们动员,反倒是老人天天追着我们问,接下来组织啥活动。”

张莉是土生土长的大陆村人,加入社会组织后去过不少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看得越多,越牵挂家乡。“和市区相比,郊区的文体设施和资源更为分散,老人们不大会主动到镇里参加活动,和邻居之间的相互走动也不像从前那样频繁,许多人日常就是在家看看电视、手机,在院子里晒太阳,也不知道能做什么。”

睦邻空间站。 吴越摄

2022年底启动睦邻营造服务项目后,禾禧社区服务社与村里合计,准备从打造家门口站点开始为老人们提供一个去处,地点就选在原本闲置的609号。为了让大家熟悉这个地方,服务社先开展了理发、磨刀、义诊、义卖等公益便民服务,一边和老人拉家常、一边了解每个人的经历、喜好和特长。打好群众基础后,再根据各人兴趣组建了舞蹈队、歌咏队、戏曲队、缝补巧手妈妈团和老兵俱乐部。小楼的空间划分也更加明确,设置党建服务站、村民议事厅、乡村广播站、乡村小厨房、乡村流动书屋和睦邻小花园,满足不同人群所需。

渐渐地,主动来参加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从附近的几个生产队扩展到全村22个生产队,住得远的骑车近20分钟也要赶来赴约。65岁的孙献娣几乎天天报到,她告诉记者,习惯了这种“闹猛”,每天都觉得有盼头,现在若是子女从市区回来吃饭都要“预约”,“不能耽误我们老姐妹一起玩。”

项目社工杨学翠觉得,认为农村老人“不善言辞”其实是一种误解,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为其创造合适的舞台,就会有惊喜。拿“老人故事汇”来说,当社工提出分享老物件故事后,大家纷纷带来了压箱底的“宝贝”。一张老照片,一台座钟,一个搪瓷脸盆……讲起青春往事,老人们脸上泛起光彩,年轻社工和村干部也听得十分动容。

老人们带来的老物件。 受访者提供

在发挥余热中体会价值感

和老人们待得越久,社工们越感到治愈,“我们之间不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关系,大家都在尽自己的努力守护这个共同的家园。”

记者了解到,609号刚开放时“到处破破烂烂的”,是大家一起用心收拾、装扮成现在的样子。电线要重排,当过水电工的许秋元老人二话不说接过“重任”,后续各处的敲敲打打、维修护理也都是他带来家里的工具箱想办法解决;屋内本没有窗帘,缝补巧手妈妈团的几位老人自告奋勇,让社工买来布料,用缝纫机现场加工,后续又为舞蹈队、戏曲队制作了队服;乡村小厨房制作可口美食,厨具、餐具缺了,马上有人回家拿来支援,吃完后大家也会自觉清洗、保持厨房的整洁。

巧手妈妈们缝制的窗帘。 吴越摄

朝夕相处下,几乎每位老人都展示了自己的特长和才能,也得到了大家庭的赞许。“其实村里这些六七十岁的叔叔阿姨都很有活力,也不希望自己总是被照顾的那一方,能够发挥余热、影响他人,反而让他们更有价值感。”张莉说。

75岁的严菊凤当过农民,在工厂打过工,闲下来还是喜欢种种蔬菜。最近,她又有了新身份——“农耕文化导师团成员”。在村里的共享菜园“二亩地”,她常和其他村民导师一起手把手教孩子们挖土豆、挖红薯、种辣椒苗、黄瓜苗。

二亩地成为农耕实践基地。 受访者提供

“二亩地”并非真的只有二亩,而是一片由村民家“种不过来、荒着又可惜”的闲置自留地集合而成的农耕实践基地。在社工的组织下,种地达人们组成骨干志愿者队伍,通过自治模式共同管理,确保这片田地四季有产出,还接待了来自华二初级中学、桃李园中学、白银路小学、外冈小学、外冈幼儿园、清水颐园幼儿园等学校的学生和周边亲子家庭,一同劳作、感受春种秋收的忙碌。

“这个绿色的是什么蔬菜?”“我发现了蚯蚓,还有千足虫……”“哎呀,我把红薯挖断了!一直弯着腰好累啊”……每次听着孩子童真的话语,看着他们认真的神情,严菊凤和老伙伴们都觉得心情大好。

新老村民破冰融合

“嘉定是沪郊生态区和产业集聚区,地处城乡接合部,这意味着嘉定的乡村振兴不仅要关注乡村治理、服务好留守老人,还要引入社会组织‘活水’,创新方式促进村民与外来人员的融合。”嘉定区民政局副局长赵国兴表示。

这正是由嘉定区民政局孵化的禾禧社区服务社和大陆村村委共同探索的方向。大陆村党总支副书记许桂雅介绍,大陆村为自然村,目前本村人员800多人,而外来人口数量高达6800多人,几乎每户村民都有房屋出租,但无论是老村民与外来租户还是外来租户之间都缺少交流。“我在走访的时候非常感慨,有的租户已经在村里住了十年,和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之间都不会打招呼,和房东之间也只是交租金时有对话。”张莉补充,“他们会觉得,我就是来打工的,并不属于这里。”

长久的隔阂如何打破?民以食为天,社工们决定从美食入手,开展家乡菜分享活动。为了让参与者有空可来、有话可说,服务社前期详细了解了租户的排班和作息情况,有针对性地邀请年轻的外来家庭,让他们和相对熟悉的房东一起面对面。

大家准备的家乡菜。 受访者提供

美食相当于“润滑剂”,避免了“尬聊”。“云贵川,哪个地方更能吃辣?腌制咸菜,选用什么品种更合适?河南有哪些特色面食?上海人烧菜为何爱放白糖?”从家乡菜的口味和制作方法聊起,大家便自然而然地交流起更多话题。截至目前,家乡菜分享活动已开展了12期,乡村邻里情也在点滴沟通中不断加深。

外来租户小刘在外冈一家工厂上班,令他感动的是,村里不仅关心他,还想到了他的孩子。原来,每年寒暑假都会一群孩子来到上海与父母团聚,但由于平时还要上班,孩子们白天依然只能在家对着电子屏幕。想到睦邻空间站二楼有流动书屋,社工们便向小刘发出邀请,让他把两个孩子带过去。

博文、博武参与墙绘活动。 受访者提供

“他们一下子喜欢上了那里,有空调,有书看,还可以和同龄人一起画画,楼下也有叔叔阿姨们帮忙照看孩子。”小刘表示,两个孩子特别兴奋地告诉他,下次还要来上海参加小小墙绘师活动和手工饼干制作。

原标题:《沪郊乡村有个“暖心社”》

栏目主编:周楠 题图来源:吴越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