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马化腾、沈南鹏等齐聚一堂 这场顶级科学论坛看好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室温超导、可控核聚变
《科创板日报》7月10日讯(记者 张洋洋)“科学的重要性非常清楚,没有科学的发展,世界不可能像今天这个样子。”在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科学峰会上,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在视频当中如是说到。
2015年,“未来论坛”在北京发起,这场论坛上,两个看似相去甚远的群体跨界组合在了一起:一边是吴恩达、饶毅、施一公、王晓东等重量级科学家;另一边是张磊、沈南鹏、徐小平等知名投资人。在这场论坛上,他们发起了一个倡议:打造属于中国的科学大奖。
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正式诞生,杨振宁宣布大奖成立,国际顶刊《自然》杂志称其为“中国诺贝尔奖”。
▍39位科学家获奖
“它是一种探索,是一种创新,这种探索会是孜孜不倦的,会是勇敢的,甚至有时候是寂寞的。”在大会视频开场中,谈及科学,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李飞飞感叹称。
作为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之一的沈南鹏,在视频开场中,他表示,现在有很多企业家楷模,但是需要更多科学家楷模,“作为一个投资人,我认为他必须有这样一些远见,同时我认为也有一定责任去贡献更多,不管从资金上面还是资源上面去推动这样一些科学前沿的发展”。
对于未来科学大奖的作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同时也是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之一的马化腾也在视频中说道,吸引更多的企业家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和支持科学家们的工作,促进科学成果的应用转化。
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期望:“也许在100年后,比起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更想获得未来科学大奖。”
未来科学大奖设有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表彰在中国做出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单项奖金高达100万美元。
今年是未来科学大奖成立十周年。过去十年来,已有39位科学家获得未来科学大奖。
▍未来20年、50年最具颠覆性的科技是什么?
作为讨论“未来科学”的奖项会议,未来20年、50年最具颠覆性的科学变革是什么?在今年的大会上,量子计算、室温超导、可控核聚变等,成为科学大咖们高频提及的词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主任陈仙辉认为,未来20年,核心关键材料有望成为引发人类变革的重要力量。未来50 年内,室温超导的实现将带来诸多领域的突破,如医疗磁共振、量子计算冷却等成本瓶颈将被打破。在超导应用方面,液氮温区超导应用广泛,铁基超导体具有优异特性。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指出,未来20年有可能会实现受控核聚变。如果实现,这将会永久性地解决人类能源问题,为工业革命提供强大支撑。而未来50年,室温超导若能实现,将带来科学与技术的重大变革。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丁洪认为,通用量子计算机是未来20年最具颠覆性的科学变革。“因为半导体是传奇的未来,人工智能是生机勃勃的现在,那么量子计算则是不可避免的未来。”
在丁洪看来,未来50年则要聚焦 AI for Science。在科研设施方面,硬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与量子计算等领域紧密相连,可用于调控拓扑能带、验证高温超导机理等。同时,大科学装置产生海量数据,借助AI挖掘,有望推翻现有理论或发现全新物理规律,推动科学不断进步。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指出,2022年12月5日,美国实现了净能量增益的惯性约束核聚变反应,标志着人类首次掌握了可控核聚变能技术,对人类社会向非碳基终极能源的变革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张杰预计20年内聚变能将走进千家万户,为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表示,未来20年,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的融合将成为重塑人类文明的关键方向。在量子计算领域,目前超导量子计算相对更具优势,但未来可能是光和超导结合的路径。
▍“AI+”方兴未艾
在这次大会上,很多讨论的话题都是人工智能与各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
在谈及未来 50 年的科学变革时,薛其坤指出,通用量子计算机的实现及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将推动人工智能计算方式和算力发生重大改变。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表示,当前,AI加速迭代演进,深入课堂和研究一线。AI技术如AlphaFold颠覆了传统生物学研究模式,可从三维结构倒推生物学功能,这是人工智能对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巨大贡献。
施一公建议,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要拥抱AI,用好AI,利用AI拓展科学研究的边界,同时要打好基础,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跨学科合作,让自己走得更远。基于这样的变革,施一公呼吁,学生之间、PI(科研项目或实验室负责人)之间要多合作,推动跨学科交流,打开思维,善用AI作为科研辅助工具。学生要打好基础,学会最基本的科学逻辑,凭借批判性思维和良好的基础研究训练,做好基本功,总可以立足。
在美妆科技领域,面向学生群体,聚焦AI,欧莱雅近期举办了首届美妆科技黑客松大赛,邀请学生们结合真实的商业应用场景打造真实可测的AI Agent。在赛事中,欧莱雅内外部优势资源,共同打造青年友好的赋能平台,其中包括欧莱雅与阿里巴巴旗下魔搭社区展开的深度合作,为参赛选手提供技术支持与创新灵感。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欧莱雅北亚及中国首席信息官赵枫表示,欧莱雅通过与高校、初创企业共建生态。黑客松大赛中,这些代表未来方向的学生创意,这些AI能力可转化为现实场景中的解决方案,推动技术与业务结合。
在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看来,大模型是一个涵盖技术、商业、治理等多要素的概念,将赋能千行百业,而多模态是大模型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涉及算力、算法、数据等多方面因素。未来,增强模型的理解和推理能力是融合多模态数据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点。同时,如何发展以人为本的机器智能,让人类与机器有效协作,也是必须回答好的重要课题。
(科创板日报记者 张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