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出海,全球布局各有侧重
本报赴上海特派记者 杨沙沙 王 冬
在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中国车企的出海战略也颇受关注。上汽集团23日发布海外战略3.0——“Glocal战略”,即“全球+本土”的组合战略。上汽集团相关人士表示,公司将打造本地化生态体系,实现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从“产品输出”转向“标准输出”。
比亚迪展台在上海车展占据很大面积,多国参观者在比亚迪不同车型之间穿梭。据比亚迪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5年4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比亚迪位于泰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工厂均已竣工投产,位于巴西和匈牙利的生产基地也将在未来投产运行。今年4月,腾势品牌正式进入欧洲,加速业务国际化进程。
在上海车展现场,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蒋赟带着巴西汽车产业代表团来车展参观。“他们(巴西代表团)非常希望和中国车企合作,无论是在巴西建立经销商网络,还是在当地建厂等,他们可以作为中企合作伙伴共同推动。”蒋赟对《环球时报》记者强调,“这是他们主动来找咱们的”。
在美国近期对贸易伙伴挥舞“关税大棒”的背景下,蒋赟认为,中国车企出海要分市场探讨,如墨西哥离美国较近,该国汽车产业在美国压力下进行政策调整的可能性较大。对于墨西哥这种情况比较特殊的市场,他表示,中企要做好“两手应对措施”:一边关注关税政策的进展,一边做好建厂的长期准备。他表示,中企出海深耕当地市场可能需要20年、30年甚至更长时间,要学习和吸收当地比较成功的欧美日韩车企的做法并为我所用,进而发挥中国车企技术强项,如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做好产品,“像墨西哥这样的市场长期还是值得去发掘的”。
据路透社报道,欧盟委员会发言人罗夫斯基斯近日表示,欧盟和中国已同意研究为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设定最低价格,取代欧盟2024年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方案。对于中国与欧盟围绕汽车关税的谈判,全球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亚洲区汽车业务负责人郑赟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对中国汽车出海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反映了中国车企强烈的出海意愿;其次,中国汽车在质量、成本控制、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速度等方面已具备明显优势。值得关注的是,不同区域市场各有特点:南美、中东、北非等新兴市场对中国车企尤为重要。未来,中国车企出海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选择不同的产品主打方向。
蒋赟认为,接下来中企跟欧洲的合作会加快,很多中国车企,如奇瑞、小鹏等,正加速在欧洲的布局。其他出海目的地,比如中亚、东南亚甚至澳大利亚,中国车企出海的步伐也不会停下来。蒋赟同时建议,中国车企要坚持长期主义,进入到任何的国别以及区域市场,都不是只进去待一两年,一定是整套体系扎根当地市场。
在来上海车展之前,蒋赟已经带领上述提及的巴西汽车产业代表团,在深圳、杭州等地考察,参观了比亚迪、广汽、小鹏等工厂。对于巴西市场,蒋赟提醒,混合动力汽车是中国大部分车企在该市场的主攻方向,当地充电桩等电动汽车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所以纯电汽车在当地市场会遇到挑战。另外,巴西中型SUV汽车销量很好,因为当地民众的房屋普遍不是很大,车长5米以上汽车很难停进地库,这些细节都需要企业进入之前进行细致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