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青洲”人未老

青洲全貌。


青洲上形状各异的石头,如同守望者见证着珠江口的历史变迁。陈我风 摄

在青洲附近海域,中华白海豚自由游弋。

青洲上昔日的瞭望哨所。

青洲上植被茂盛,结满各种果子。

经千百年风吹浪打,青洲岸边奇石嶙峋,吸引海钓爱好者在此扎营垂钓。

青洲的岸边,一块巨石被海浪冲刷得形状奇特,形似一头巨兽。

海浪一波接一波涌来,轻抚着岸边礁石,宛如低吟浅唱,诉说着无尽的故事。
舟发香洲港,南入伶仃洋。珠江两岸陆影渐渺,远处一座青翠娇艳的小岛跃海而出。转瞬之际,舟已出陆海之怀,自繁忙的国际航道一路遁入远洋。
青洲,这一扼守珠江口外的无人小岛,西北距澳门19公里。两侧为青洲水道,扼西来舟楫入伶仃之咽喉。
东望巨艨穿梭,北眺长桥卧波。千百年来,它曾默送负笈海外、求索救国之士远涉重洋;亦亲睹海疆沦陷之耻。如今,它是珠江口上全球经贸往来海上通道的见证者。
千帆越重洋,珠海觅青洲。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董谦君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除署名外)
特别鸣谢:珠海格力集团
历青洲越重洋
在伶仃洋上的诸多岛屿中,青洲或许并不出众。面积仅为0.189平方公里,峰高仅三十丈。但其身处的位置却尤为惹眼。
珠江口外,北倚跨海长虹,南临风轮列阵,港珠澳大桥与海上风电场交相辉映。不远处的澳港水上航线客轮往来如织。置身于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海域之中,这座无人岛从未远离人间烟火。
林木蓊郁,四时常青,青洲由此得名。这里也有着西来船只进入伶仃洋的重要浅水道,是珠江口至繁至险之津——青洲水道。
然而,这片海域也有着不堪的往事。鸦片战争之前,这里曾是英国向中国大肆贩卖鸦片的集散地。而后,英国人更自此闯入国门,逼迫清廷签订《南京条约》。与青洲近在咫尺的香港也由此落入殖民者之手。
彼时,到海外寻求救国良策成为大批爱国有识之士的选择。他们依托水道走出国门,远赴美国、南洋、澳大利亚等地务工、经商、求学,携新技、新知而返,带回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极大地促进了香山地区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或许,他们的旅途中,就曾有着青洲迎来送往的身影。
旧时游子出走乡关的尘封记忆,已化作今日闯世界的追梦起点。在这里,可以聆听到粤港澳大湾区向海而兴的潮音,感受自伶仃跨越重洋的时代洪波。
此次前往青洲的探岛之行,从桂山岛起航,途中既睹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现代化海洋工程的风采外,还不时能看见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货轮,或于锚地停驻,或往来航行。
船艇入港泊岸,码头虽简,但仍能正常使用。曝晒的巨型渔网,草木遮掩间颓圮的小屋,皆示偶有人迹。孤勇独钓,亦得其乐。
青洲人迹罕至,屋舍寥落。上世纪60年代起,青洲曾是万山要塞重地。岛上犹存旧营残垣,一条石径从码头直通山顶。遥想彼时的海岛尖兵,也曾眺望海疆,看着褪去百年屈辱的这片海域,满载希冀之舟,正扬帆远洋。
邂逅“海国灵珠”
循路向岛中央的主峰挺进,青洲顶有巨石矗立,磐石巍然。瞰视全岛,其山势中部高,四周渐低,东西迤逦。花岗岩构成的山体坡度陡峭,岩骨嶙峋,但乔木、高草、灌木等各类植被却极为茂盛,在一片蔚蓝中点缀几分青翠。
置身岛中,我们听见鸟语虫鸣的自然生长,这是属于青洲的天籁。孟夏一个周末,正当探岛小队沿公路登高行进时,一场浪漫邂逅悄然而至。
“快看!有白海豚!”众人惊喜之余回头远眺。离岸百余米的海面上,数头中华白海豚正追逐、翻跃,露出水面的肚子呈现粉白色。一闪而过,又隐入海中。
在大家热切期盼的目光中,神秘的精灵不时从另一区域跃出,阳光照射着身躯闪现这如珍珠般的白色亮光,考验着岸上朋友们的视力,调皮地开启了一场有趣的“互动”。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是海中国宝,被誉为“海上大熊猫”。青洲所处的珠江口正是全球最大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去年,中华白海豚更被确定为珠海的城市吉祥物。
作为国际上航运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珠江口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心,舳舻相接,往来频密。如今,在电子围栏、声光联动监测系统实时追踪豚群,规避航道冲突等科技手段加持下,中华白海豚与船舶“共存”,悠然畅游湾区之心,已为常景。
港珠澳大桥车辆川流不息,海上风电场输送绿色能源,国际航道上货轮穿梭往来,中华白海豚嬉戏觅食……在这片不大海域上的“同框”画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有了具象化表达。
青洲常绿,人海共生。自这个无人小岛远眺,我们似乎看见了一条永续之路,窥见珠海诸岛生生不息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