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运在建核电机组规模世界第一 预计2035年核电装机容量达100GW
川观新闻记者 兰珍 文/图
4月24日—25日,先进核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学术年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近60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2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围绕核能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探讨先进核能技术突破路径。

先进核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学术年会
年会现场,多位专家就核能科技创新发表报告。当前,在应对能源安全、碳中和等多重挑战中,核能凭借稳定、清洁和高效的特点,成为能源转型的关键技术,受到全球关注。截至2025年3月,全球在运核电机组417台,总装机容量377GW,在建核电机组62台,总装机容量65GW。
我国核电已进入规模化加速建设阶段,在运在建机组规模世界第一。截至2025年3月,我国已颁发运行许可证核电机组58台,2024年核电发电量占比约5% ;同时推进44台工程建设,多地并行推进,多机组同步建设。预计2035年核电装机容量达100GW,发电量占比达10%;2050年装机容量预计达350GW,发电量占比15%-20%。
在核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方面,大型先进压水堆是世界范围内核能发展的主力堆型,小型模块化轻水堆、第四代核反应堆、含四代特征的非水冷型反应堆、微堆等技术受到各方关注。
据悉,我国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和“国和一号”三代大型压水堆,已实现与国外压水堆核电技术的“并跑”,正在进一步开展性能提升研发工作。
前段时间,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3号(K-3)机组正式通过最终验收,这是中国出口海外的第二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为中国向更多国家提供可推广的清洁能源方案作出示范。
眼下,核动力院正在开展华龙一号后续机型研发设计,在能动与非能动安全技术、反应堆在线保护技术、长寿命压力容器技术等方面已取得突破。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玲龙一号”,是全球首个陆上商用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先发优势明显。目前“玲龙一号”全球首堆首台主泵成功吊装,当下正在开展联合测试等环节,待首堆项目投运后,将推动“玲龙一号”走出去。
我国在核能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产业扩张,背后依托着强大的创新引擎支撑。作为核能科技攻关的国家级平台,先进核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是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三家单位共同组建,2023年4月获得批复,旨在系统性解决不同先进核能系统底层的共性基础问题,支撑我国三代核电技术升级,四代核能及新概念新质反应堆技术突破。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党委书记、先进核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姚刚介绍,该实验室当前处于建设期。实验室瞄准先进核能目标,开展多方面技术攻关:计划将传统的核电技术的经济性、安全性进一步提升;针对核能可持续发展,致力于将铀核素利用率提高到10%~20%;围绕热力能源消费,探索多用途核供热技术;开展前沿探索,包括新概念核反应堆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