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当经期与中药不期而遇,怎么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9 14:37:00    

【来源:四川药品监管】

在服用中药期间

恰逢女性的特殊时期

是继续服用还是停药?

是很多人纠结的一个问题

既担心中断疗程影响病情

又担心中药影响生理周期

这可如何是好?

经期不建议服用的中药

以下几类中药在经期不建议服用:

活血祛瘀类

例如三七、川芎、桃仁、红花、丹参等。这些药物具有通畅血脉,消散瘀滞的作用,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血流使其充盈脉道,导致月经量增加。

止血类

例如白及、仙鹤草、茜草、大蓟、小蓟等。此类药物具有凝血的作用,最有可能导致经期变短或是延迟。此外,经期内经血不泄,可能造成血液在子宫内凝聚,长时间后形成血块,甚至导致子宫内膜损伤等。

收涩类

例如五味子、海螵蛸、桑螵蛸、牡蛎等。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用的药物称为收涩药,分别具有敛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咳等作用,这些作用通常伴有毛细血管收缩,可能导致经血运行不畅、经量减少,甚至痛经。

泻下类

例如大黄、芒硝、巴豆、番泻叶、甘遂等。使用泻下剂的患者大多是为了治疗里实便秘,所以用药大多峻猛,其中部分还具有毒性。在经期,血海由满而溢,胞宫泻而不藏,血室正开,经血下泄,气亦随血而泄,在这个“泻”的时期若再服用泻下类药物,造成正气损伤,极易引起经量和周期的改变。

补益类

例如阿胶、人参、鹿茸、当归等。若月经正常,并不需要额外滋补,乏力、疲惫等感觉都是阴阳气血的周期性消长变化过程中的正常感受,刻意服用滋腻类补药,会引起月经减少、月经紊乱,服用热性补药则会化热致瘀,服补血的药物则可致月经过多。

寒凉性药物要避免

从中医四气的角度,在经期要避免服用寒凉性的药物,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等作用,所谓“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寒凉药可以使经血运行不畅,并引起痛经。

中药在经期并非绝对禁止

一些调经类的中药

在经期服用效果更好

因此

如在服药期间恰逢经期的女性

一定要咨询中医医生或药师

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遵医嘱服用

来源:瑞金药师讲用药、“海南药闻”微信公众号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