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鹰嘴豆代替豌豆 重庆妹儿用改良“豌杂面”丰富欧洲人的味蕾记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2 16:08:00    

封面新闻记者 马嘉豪 实习生 张彤睿

鹰嘴豆泥代替豌豆泥,生菜代替空心菜,北京干面代替重庆碱水面——这碗改良版的重庆“豌杂面”意外地在世界另一端——比利时竟然火了起来,成为当地人心心念念的美食。

“欧洲人谈到中国城市,只知道北京、上海、香港,我想要更多人知道我的家乡重庆在哪?”移居比利时10年,重庆妹汪莉把改良后的“豌杂面”,作为向欧洲介绍山城的“舌尖名片”。

汪莉和她的“中国面条”面档摊位。

移居比利时十年 家庭主妇化身“重庆美食推荐官”

今年37岁的汪莉离开家乡重庆铜梁,已经十年有余。2015年,汪莉的丈夫到比利时布鲁日一所高校读博士后,她就在家里照顾两个孩子。

随着孩子们慢慢长大,汪莉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闲不下来的她,想给自己找一份工作。

汪莉开始四处找工作,可屡屡碰壁。偶然一次刷视频,她发现出门摆摊在比利时非常方便。于是,汪莉萌生了摆摊卖中华小吃的想法。

“摆摊的原因除了求职失败,还有一个原因是想借美食推广家乡文化。在比利时经常会有人问我关于中国的事情,可一提到城市,他们都只知道北京、上海、香港,对重庆却一无所知,我那个时候就想着,得向当地人宣传我的家乡。”

汪莉和当地食客进行交流。

摆摊卖小吃的想法在汪莉的心里藏了一两年,今年1月,她的摆摊计划开始真正落地了。

“当时满脑子都在想到底卖什么?”汪莉最初计划卖生煎包和炒饭,她还特地从淘宝上采购了大炒锅、生煎锅和帐篷等物资转运到比利时。

但她在试做生煎包时,发现“没有专业培训,做得大小不一”,而且露天摊位难以保鲜肉馅,“必须用冷冻冰箱,蛮难的”。

陷入困境时,她又在网上刷视频时刷到了重庆小面的味道担当——豌杂面。这一下子灵感就来了:“哎,这个感觉蛮合适!”

本地买不到豌豆做豌豆泥,汪莉用鹰嘴豆泥替代豌豆泥。没有重庆碱水面,就用超市里能买到的北京炸酱干面代替。豌杂面里的肉杂酱得用肥瘦相间的猪肉,她又托人订购来肥肉,再混合超市里买的瘦肉末进行炒制。

如此这般、费尽折腾,汪莉经过多试验,比利时版的“豌杂面”终于“横空出世”,味道也得到家人认可。汪莉也坚定了信心,把“豌杂面”作为自己摆摊的拳头单品。

4月,汪莉联系到布鲁日的集市管理员申请摊位,同时快速办理下卫生许可证和税号。忙碌一个多月,5月下旬,汪莉的“中国面条”面档铺正式开张。

比利时布鲁日的顾客排队买面。

改良豌杂面“攻占”西方胃 山城面赛过意面

“第一天正式摆摊,我还是很忐忑,还叫上了朋友站台。但开卖后发现,事情比想象中要进展得顺利!”

汪莉的摊位只售卖“豌杂面”,小份7欧元,大份9欧元(大约分别折合人民币59元、75元),但就是这样一份来自遥远东方的美味,瞬间征服了欧洲人的味蕾。

“第一天卖了三十多份,评价都很高。本来担心西方人不能吃辣,所以辣椒是自助放,结果发现大家对辣椒的接受度还是很高,有的顾客甚至是主动加辣。”

除了打破“老外不能吃辣”的刻板印象,汪莉还发现欧洲人对筷子的使用也得心应手。

“刚开始我以为老外可能不怎么用筷子,特别准备了叉子。但摆摊时发现,当地很多年轻人用筷子都特别溜,只是年纪大一些的人使用起来显得相对笨拙。”

从5月开始,汪莉每周二和周六都会前往集市的固定地点摆摊卖“豌杂面”。目前,她还有了一大批忠实食客。

“这不仅仅是对我厨艺的认可,也是对重庆‘豌杂面’的认可。”

汪莉做的改良版重庆“豌杂面”。

摆了十几次摊,汪莉也更加得心应手。只要她一出摊,“中国面条”面档前总会排起长队,吃重庆“豌杂面”的风头盖过吃意面。就在这段时间,汪莉摆摊的收入已经超过3000欧元,几乎和当地普通工薪族的月收入相当。

汪莉说,她一边卖面条一边给顾客们介绍这份来自中国重庆的美食,介绍重庆是怎样的一座城市。而这样的介绍,也让不了解重庆甚至不了解中国的人,通过味蕾了解并喜爱上独特的中华文化。

对汪莉来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下一步,她会尝试把更多的重庆美食带到比利时,“让美食做中介,让当地人了解重庆,认识这座位于中国西部腹地的8D魔幻城市。”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