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博物馆,她让无声的文物“开口说话”
这个五一假期,博物馆讲解员比平时更加忙碌。
五一小长假期间,济南市博物馆成为热门打卡地,迎来客流高峰。据统计,假期前两天,客流量分别达3000余人次和4000余人次,远超日常几百人次的规模,众多外地游客慕名前来参观。
在一楼临时展厅“瓷艺万象——济南市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新展馆内,来自河南的郭先生一家表示,济南是他们此次假期旅行的第三站,此前已游览曲阜、泰山。“千佛山旁边就是博物馆,我们来参观体验济南的历史文化。”郭先生说。
走进济南市博物馆二楼第三展厅,志愿者讲解员单晓英正指着彩绘乐舞杂技陶俑,向游客介绍:“这是镇馆之宝之一,展现的是西汉时期百戏表演。大家看,陶盘上21个人物共分为三组,中间表演者有的跳长袖舞,有的表演柔术,还有人拿大顶,栩栩如生。”

彩绘乐舞杂技陶俑
“二楼有四个常设展厅,第一展厅主要介绍济南的历史,按时间脉络存放文物,我们在讲解时按照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顺序为游客介绍。第二展厅是青铜器展厅,第三展厅以雕塑为主,第四展厅存放着石刻碑帖拓片,有的游客来得很匆忙,可能就会直接问我们镇馆之宝是什么。”单晓英笑着说。
据了解,第三展厅内,彩绘乐舞杂技陶俑和与其一同展出的彩绘负壶陶鸟、彩绘载人载鼎陶鸟属于济南市博物馆的三大“镇馆之宝”,1969年在济南无影山汉墓出土,属于国宝级文物。“我们知道古代有敬献鸠杖的说法,这是一种尊老的传统。大家看这个陶鸠鸟,体现的是生者对逝者的尊重和祝福。”单晓英指着展柜中的彩绘载人载鼎陶鸟向游客介绍,由于受到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展出的是复制品,真实的文物在出土时会更加鲜艳漂亮。

彩绘载人载鼎陶鸟
济南市博物馆作为地方综合性博物馆,藏有陶瓷、玉器、书画等十多个类别共77695件(套)藏品。据讲解员胡宏悦介绍,在五一期间市博有多场大型讲解活动,5月1日已组织青少年参观瓷器展馆,不仅讲解了瓷器文化,还设置了绘制瓷瓶纹饰环节,将文化与劳动教育结合。
“现在市博一共有四个讲解员,平时我们讲解员两两一组,一个有讲解任务时,另一个人就可以在一楼服务台负责导览接待和电话接听。”胡宏悦说,平时会有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在二楼常设展厅义务讲解。对于临时展览,胡宏悦表示展期长短不一,新展开放前,讲解员会收到讲解大纲和展览规划,学习展板内容,后期还有工作人员编辑讲解稿,讲解员也会自行准备。
文物静静躺在展柜里,其背后的故事有待专家学者挖掘,而要讲好文物的历史故事,充足的知识储备是必需。当被问及参与志愿讲解的初衷时,单晓英告诉记者,促使她加入志愿者队伍的主要是对文博知识的热爱和强烈的求知欲。“我是学医出身,目前在微生物实验室中工作。最开始主要是想学习和深入了解济南,因此当年在公众号看到招志愿者的消息就报名了。”单晓英说,想深入了解一个城市,博物馆是最好的窗口。她坦言,讲解过程是边学边讲,队伍里有大学历史系教师和历史爱好者,大家的探索精神相互感染。
“拿我们博物馆的错金目纹戈这件藏品来说,一开始我都不明白什么是‘错金’,现在知道是一种工艺,也能懂得欣赏文物的美了。对我们来说讲解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兴趣需要慢慢地培养。”单晓英说,有些来参观的游客自己本身知识储备很丰富,问的问题很专业。“讲解词以外的内容我也会被问住,这种情况我就会向老师请教或者查阅资料。”单晓英表示,目前她已经从事了六七年的志愿者工作,未来也会继续将文物的故事讲下去。
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齐鲁文化在此交汇,东夷文明在此兴起。济南市博物馆里,讲解员与志愿者用热情和专业知识,架起观众与历史文化的桥梁,让无声的文物“开口说话”。五一假期剩余不到两天,期待更多游客走进各地博物馆,开启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大众新闻记者 刘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