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何以“领跑”
作者:翟立东
2025年4月19日,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盛大开幕。这场全球瞩目的赛事,不仅集中展示了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水平,更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天工”机器人夺冠为标志,印证了我国在这一前沿领域取得的显著进展,可谓一次关键的“单点突破”。然而,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人工智能正深度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日益成为未来产业重构的核心力量。在此背景下,亦庄的这场“首跑”不仅是一次竞技,更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起点:如何把握历史机遇,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多点开花”继而“持续领跑”进而“从容领跑”的实质性跃变,不仅关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更深切关系到怎样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赢得先手棋。“何以领跑”这一兼具本质性、时代性、历史性的宏大命题,需要我们必须从科技、产业、机制、安全等多个创新维度开展战略性、系统性、纵深性的谋划与探索。
深化前沿创新,是实现持续领跑的发动机。人形机器人是人、机、物构成的智能信息物理系统的前沿载体。在人工智能的强力赋能下,这一体系正经历代际跃迁:“人”的角色日益体现为更强自主性的多智能体,“机”由传统网络升级为泛在智能的算力网络,“物”则从简单的互联设备演进为以机器人为代表的复杂智能交互终端。同时,“人、机、物”的边界日益模糊,一个高度整合的智能形态呼之欲出。无论是赛场表现还是现实应用,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层面仍有巨大潜力待挖掘,其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将先进的“灵魂”(如大模型、决策智能)与灵活的“皮囊”(如运动控制、环境交互)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划一。在AI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前沿创新态势呈现高度不确定性,而数字孪生技术的兴起,为人机物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关键路径。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对技术解决方案(如多智能体可抽象为口袋智能体簇)进行低成本、高效率的迭代验证,大幅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因此,在筑牢高性能算力、高质量数据、高水平算法的基础上,应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强化软硬件协同进化,实现人形机器人从“能动”到“慧动”的本质跨越,为其领跑未来奠定强大的技术基础。
锚定需求创新,是驱动产业价值跃升的离合器。当前人形机器人展示的跑、跳、舞等能力固然吸睛,但技术的发展更应紧密围绕经济社会价值的需求导向。从以需求为牵引、以场景为驱动、以情境为目标的基本立足点出发,人形机器人如何在工业制造升级、危险环境作业、应急救援、医疗康养、家庭服务等国家重大需求和民生关切领域,有效替代高风险、高强度、重复性的劳动,或提供高品质、人性化的服务,势必要求人形机器人从掌握单一技能的“专才”,向具备多场景适应能力和任务泛化能力的“通才”转变。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恰是这一转变的缩影。通过极限环境的实际验证,可挖掘出不同机器人的差异化优势——如天工Ultra的速度适合远距离探索,有些机器人虽速度较慢但韧性较强,适合城市巡逻;有些则在情感交互方面具备优势,可发展为陪伴型机器人。产业化过程就是寻找技术与场景最佳匹配点的过程。相应评价体系也应超越单纯的技术指标,开展面向实际应用的重构、重塑,进而实现从“加快”到“加速”转变的目标——“加快”只是比过去更快,而“加速”则意味着有明确量化标准和评估体系。结合存量发展模式,宜从传统的能力水平评价转向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型评价,以机器人在真实场景中解决问题的效率、可靠性与经济性为“指挥棒”,赋能“真金白银”的产业价值提升。
推动组织创新,是激发多元主体活力的传动轴。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催生科研新范式与产业新形态,传统的组织创新模式亟待重构。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中,不同团队采用了不同的技术路线,比如,利用前导视觉引导,或是通过路线规划独立奔跑,又或是整合大模型进行决策,技术路线的多样性充分体现了组织创新多元化。未来的科技创新将呈现三种典型模式:原子级创新、裂变式创新和聚变式创新。原子级创新以个体单元为主,以DeepSeek为代表的“超级个体”能够迅速突破特定领域;裂变式创新则是从单点突破向多点拓展,形成技术矩阵;聚变式创新则是多元主体协同,释放巨大的创新能量。面向未来,我们既要继续发挥有组织科研在攻克重大核心技术、服务国家战略目标上的独特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也要整合优质资源,积极构建更加开放、协同、包容的创新生态,以不确定性的量子态叠加保障确定性、掌握主动权。应主动调整优化组织机制与流程体系,打造更具适应性和韧性的组织形态,促进大中小企业、高校院所、创新平台等各类创新主体的资源共享、能力共用与应用共创,形成既能统一攻关又能百花齐放的创新格局,为从容领跑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强化安全创新,是护航产业行稳致远的保险杠。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始终伴随潜在的安全风险与伦理挑战。赛场上机器人可能出现的失控、摔倒等状况,在现实应用中可能演化为更复杂的安全问题。推进人工智能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兼顾发展和安全的关系,确保科技发展向善、可控可用,要求固有安全理念实现深刻转变:从传统的安全措施往往滞后于技术发展转向强调在技术和系统规划、设计、建设的初始阶段就充分融入安全考量,将安全内化为技术和系统的固有属性,真正实现安全与发展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加快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加强治理能力建设;将安全考量贯穿人形机器人设计、研发、测试、部署和运维的全生命周期。随着人形机器人向多场景扩展,安全创新需要构建包括硬件安全、算法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伦理安全的全维度防护体系。尤其在新型智能形态尚未出现的背景下,应建立动态调整的安全标准和评估框架,确保技术发展始终在可控范围内,确保人形机器人产业行稳致远,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健康可持续的领跑态势。
从“首跑”迈向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全面“领跑”目标,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前瞻布局,从点线面体四个维度系统施策,构建合力。“点”上,要做强关键环节,集中资源支持已取得领先优势的技术和团队。对于具有突破性技术的企业,政府应不拘一格,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头雁”效应,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标杆,带动更多创新联合体共同发展。“线”上,要畅通路径堵点,加快产业循环。通过健全应用场景、完善商业模式,促进人形机器人从技术验证走向商业落地,加速技术研发、场景应用与市场反馈的良性循环,蓄力打通商业化路径,畅通内循环、外循环、大循环。“面”上,应拓展发展基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正如马拉松需要良好赛道,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夯实长远发展根基,由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统筹推进。“体”上,应建设生态示范,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发挥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以“全国一盘棋”的着眼点,积极构建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形成国家层面的整体创新合力。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突破是我国前沿科技创新的积极开端,应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机制创新和安全创新的战略思考,有序促进点线面体的协同发展,实现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未来产业从单点领跑迈向多点领跑,进而实现持续领跑和从容领跑,在全球前沿科技竞争格局中占据领先地位。(翟立东)
来源: 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