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特写|一场水上非遗赛事背后的“中山治水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01:14:00    

【编者按】

水污染治理是中山“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大盘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一子。历经三年攻坚,中山水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一批亲水乐园、公园沿河兴起,水上非遗、水上活动陆续回归。2025年“五一”长假前后,中山23个镇街水上活动齐上阵,龙舟赛、游泳比赛等节目接连不断,成为中山“五一”的重头好戏。从“共治”到“共享”,中山治水让儿时水乡重回现实、传统非遗民俗重回水乡、水经济焕发新生活力。

根艇飞渡,浪卷千层。4月27日,一场有着上百年历史的特色民俗活动——三角镇三人根艇赛在中山市三角镇举行。

这场面向全镇的水上非遗赛事,让一河两岸挤满了观赛群众。据悉,参赛者最小年龄仅18岁,负责赛事训练的教练最大年龄超过60岁。

三人根艇竞速赛在新涌举行。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这几年来,不仅政府每年都组织上百个队伍参与三人根艇赛,民间水上赛事也越来越多了!”光明村村民周荣(化名)说。

“随着治水工作推进,三角镇内15条河涌已完成清淤,18条河涌完成绿化美化提升,河涌整体水质也在稳步提升。”三角镇治水工作组副主任陈秋生坦言,河涌水清了、岸线美了,带来了“蝴蝶效应”,更多的居民们乐于享受亲水的乐趣。进入4月,三角镇三人根艇等非遗水上赛事“火爆”,本地群众也更加积极自发组织亲水乐水活动。

“今年的水上运动才刚刚开始!”参与“三人根艇”非遗赛事长达30多年的“老玩家”、光明村村民李赞辉说,“每逢暑假,我们都会在新涌开课,教孩子学艇。到了下半年,来自大湾区的上百只根艇都来参赛。今年还有不少活动值得期待!”

水上赛事为何“火爆”?

传承百年,激活乡村凝聚力

在烈日下,三人一队的参赛选手铆足干劲,划桨前行。新涌两岸站满了观赛者。周边村民从家中拿出凳子,摆出茶桌,一边观赛,一边品茶。水中“飞起来”的根艇和“扒仔”(参赛队员)“满屏”的肌肉,引来观众阵阵的喝彩和掌声。

三人根艇比赛吸引了不少村民观看。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在珠江口沙田地区,船艇运动流行,其中三角镇的三人根艇最具盛名。据《三角镇志》记载,1898年,三角镇光明村的仕九哥等5人自发组建起“中山沙栏艇”队伍,四处征战,获奖无数。1947年,“中山沙栏艇”在顺德根艇赛夺冠,由此获得“盛阜飞艇,力冠群英”的美誉。后来,“中山沙栏艇”又连续在1961年、1962年顺德根艇比赛中获第一名,曾登上香港媒体。

曾闻名省港的“中山沙栏艇”也源于光明村。“知道这段历史的老人不多了,更不用说年轻人。”中山市三角镇根艇协会会长李健球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水乡条条通途,居民枕水而居、出门行舟的生活已成历史,也演变为了三人根艇赛事。

光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杨炎萍表示,“三人根艇,是我们三角镇传承百年的文化瑰宝。它不仅是一项展现力量与协作的水上运动,更是我们祖辈勤劳智慧、团结拼搏精神的生动体现。”火爆的水上赛事,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也是新时代下推动全民健身、凝聚村民合力、激发乡村活力的重要载体,一举多得。

治水治出“新景点”?

生态新涌恢复“艇来艇往”

新涌如今也是三角镇的一个新景点,是三角镇传统民俗——三角根艇的新平台。自前年起,三角镇已连续第二年在新涌组织超百只船艇的“三人根艇赛”。“可以预见的是,今年也会持续有这样的大型三人根艇赛。”李健球说。

好的水质是水上运动开展的重要前提。连续举办大型赛事,新涌向大家展现了好水好环境。然而,这条三角镇的水上“动脉”曾陷入黑臭困局。

“新涌是光明村村民的母亲河,我从小就在这条河涌里游泳,热闹得很!”光明村村民周荣回忆,新涌作为三角镇的“母亲河”,流经光明村、蟠龙村、东南村等三角镇“大村”。新涌在三角镇心中有着特殊地位,是三角镇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土方最多、长度最长的人工开挖河涌,是当地居民生活、农业灌溉、水产养殖等的关键水源。由于过去排污系统不完善,新涌水体也曾经发黑发臭。

“为改善河涌水质,三角镇乃至整个中山都非常重视。重点从清淤、污水管网建设、鱼塘尾水治理、一河两岸整治四个方面入手,全面展开治水工作。”陈秋生说,近年来,整个三角镇乃至中山开展了大规模的清淤工程,清除河底多年沉积的淤泥,减少污染源。

为了减少污染水体进入河涌,三角镇大力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完善污水处理体系,将周边生活污水应收尽收,统一处理,避免污水直排入涌。为了从根源上截污,作为岭南水乡的三角镇,积极引导养殖户进行科学养殖,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对鱼塘尾水进行有效治理,减少养殖尾水对河涌水质的影响。

比赛现场,选手奋力划水。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不仅要水美,岸线整治也有了美化提升。通过全镇上下的不懈努力,目前累计新建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工程截污管道约140公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累计铺设约91公里的污水管网,约6000亩鱼塘完成尾水治理工程建设,15条河涌完成清淤,18条河涌完成绿化美化提升。”陈秋生说,如今新涌已消除黑臭,不断好转的河涌水质,让曾经远离新涌的人们重新回归,其中三角根艇运动爱好者最先行动。

近年来,三角镇在新涌边上建起了三角镇根艇文化馆,为三角根艇运动爱好者提供了活动的平台。只要天气合适,三角镇根艇文化馆前的新涌河边上总是“艇来艇往”。这项有着超过百年历史的本土运动展示出新活力。

“水变好了,我们玩得更开心、更放心!”李健球参与三角根艇运动多年。新涌环境的好转和三角根艇运动再次兴起让他感到欣慰。广邀各地好手参与的三人根艇公开赛已成为光明村、三角镇的一项“新民俗”。

三人根艇选手从碧绿的水上划过。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三角镇是“中国生鱼之乡”,转好的水环境还为三角镇带来了一系列新红利。变好的水环境为沿线村(社区)发展提供了新空间。杨炎萍表示,未来,光明村计划通过引入市场力量,利用水道河堤外的滩涂空闲地,建设星光露营地、射击场、小型足球场、羽毛球场、创业集市等功能空间,在新涌内河建设集三人根艇培训、水上竞技、采摘、捕鱼、民宿、农家乐于一体的水上趣味运动乐园。

采写:南方+记者 曾艳春

摄影/视频:南方+记者 叶志文

设计:朱晓宇

【作者】 曾艳春;叶志文;朱晓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