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宋陵,充满肥料气息的千年皇坟
华古团队的《寻迹宋陵》即将问世了,团队朋友希望我写篇推荐文。其实,回想我的寻迹宋陵,或许还要上溯二十五年。记得很早以前,我曾写过一篇关于宋陵的文章,刊登在某本杂志上。多年之后,杂志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原来的稿子还留下一些。
生在苏杭,死葬北邙
巩义是夹在郑州与洛阳之间的一个县级市。在大宋立国的年代,郑州只是一片麦子地,所以站在巩义,西头可以遥望洛阳,东头能够远观开封。这里北靠邙山,南抵伊洛,风水极佳。这很符合唐宋古人“生在苏杭,死于北邙”的阴阳两界观念。
历史上的大宋王朝,存在了足足316年(960-1276)。这个王朝总共产生过18位皇帝,平均下来,每个皇帝在位17年半,不算短。其中北宋9帝,南宋也是9帝。北宋的9位皇帝,即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和钦宗,除了徽宗的灵柩在“绍兴和议”后被接回绍兴,其余诸君,皆埋在了河南巩义的黄河之滨,北邙之麓。我到巩义寻找到的,是前五帝的陵寝。可惜没能见到宋神宗的永裕陵。至于哲宗、钦宗之陵,早已淹没在河南省中部那广袤的千里沃土之下了。
一座麦田里的“开国大墓”
要不是一头啃草啃到口滑、在田边国道上欢快地撒花尥蹶子的大叫驴在一旁友情提示,我是决然不会注意到它,以及它身后田地间那几座低矮坟丘,并坟丘前那些个石像生的。按说就是这里了,北宋太祖赵匡胤的大墓,976年开始建造的永昌陵。要说起来,北宋皇帝的陵墓寒酸得可以,像太祖的大墓,如今只剩下21米高的小坟包。再看看秦始皇陵,现高76米;汉武帝墓,现高46米;唐太宗所在九嵕山的大墓,更是占据着一座海拔1188米的大山,要多高有多高。这样一比较,赵匡胤的陵寝,顶多是个太监墓的规模。
心头有史,足下有肥
能见到太祖陵,我是异常兴奋的。于是踩着麦子地一侧的田垄,深一脚浅一脚地往里走。走到一半,听见后面有人用巩义方言大呼小叫,转过身,发觉是守在田头的农民大爷。我高声喊着:我要去看看大墓。大爷也扯着嗓子回应:不中……不中!我以为大爷要收费,便告诉他回来给钱。他也不接我的话茬,继续大喊:你过不去!前面是刚上的肥!
当我发觉自己是站在那浩如烟海的纯天然肥料之中时,已经欲哭无泪了。算了,鞋不要了。既然来了,就安之若素地往里闯吧。感谢善良的河南大爷,在最后一刻告诉了我不能进去的真相,只是他说晚了。


宋太祖的陵寝,是何时与这些淳朴的农民兄弟、麦子地、天然肥相互依偎的,我已无法(也没心情)考证。但此地留存下来的石像生,却是十分精美。当我从肥料充足的麦子地里冲出来的时候,农民大爷在路旁会心地微笑着。告诉我,这些田地从来都遇不上偷食谷物的鸟,再就是,你得赶紧刷鞋洗裤子了。
太祖之陵,沉寂于千年的历史之中
赵匡胤死于976年。有传闻说,他是在“烛影斧声”谜案中,被弟弟赵光义杀害的。这件事离奇得如同胤禛夺位一般,所以我始终不信。大宋朝建立前的2000多年时间里,嫡长子继承制在人们的脑海中早已根深蒂固了,好像老子一死,皇位必然就是儿子的,无论这些儿子的能力如何。可为什么就不能来一次“兄终弟及”的传承,难道太宗之子赵德芳,就一定比赵光义更具备治国之才?
据说太祖之陵是没有修筑围墙的,只栽上千株柏树,所以也被称为“柏城”。如今这里是一片农田。真可谓“绿油油一片大地真安静”了。
当我滞留在停车场一般的太宗陵寝时
离开太祖陵,得找地方清洗衣物。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村,我下了车,急着赶去跟村里大妈讨水要肥皂。清洗得差不多,我问大妈,您知道宋太宗的墓在哪儿么?大妈先是茫然,然后指指前方不远的房子:“过了那里,就有个皇坟。”

我千恩万谢地辞别这老妪,连跑带颠地疾步向前。如大妈所说,真的有座皇坟!而且真的就是我要找寻的、宋太宗赵光义的永熙陵。
永熙陵所在的地点,是个荒废了的停车场。由于漫布着各色垃圾,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垃圾堆放处。陵前的石像生,比太祖永昌陵前的那些,更加高大威猛。我从头到尾数了一遍,总共58尊。个个精神抖擞地,保卫着远方的坟丘,跟眼前的这些垃圾。
太宗文治武功不输太祖,只有墓地有点荒疏
要说在位16年的太祖赵匡胤,去世时只有50岁。紧接着,小他10岁的弟弟赵光义即位,在统治了21年后,便因箭伤发作而死,时年59岁。赵光义上台之初,后晋石敬瑭献给辽国的“幽云十六州”,还有十四个在耶律家族手中。太宗想趁消灭北汉政权之机,一举收复幽云。但宋军一败北京高粱河,再败涿州岐沟关,从此丧失对辽国的战略优势。太宗本人也被辽军两箭入骨,此后天天溃烂,无法痊愈,终至身死。

这便是我记忆中大宋帝国的如烟往事,辉煌也罢,屈辱也罢,如今是尘归尘,土归土。我准备离开巩义帝陵,临行前买了一大包熟驴肉吃,味道极好。一边吃,我一边想着,下肚的该不会是刚才那只满地打滚的驴吧。
到了巩义城区,上上下下地翻越了几个大坡,终于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我来到了一个大的农贸市场。当与市场里所有的家禽家畜打过照面,并招猫逗狗了一番后,总算走进一个修葺尚可的大门。这便是大宋帝陵公园了,只是不知道谁埋里面。
宋陵公园话仁宗
帝陵就是帝陵,石像生宏伟庄严。尽管我早已不对陵寝里埋葬的财宝抱有幻想了,(也不可能有幻想,北宋的帝陵,在大元帝国时代就被悉数盗掘,连皇帝枯骨有没有还两说)但为着这些石像生,也值得一来。
宋陵公园里,一下子装了两代帝王。一位是宋仁宗赵祯,他的陵叫永昭陵。一位是宋英宗赵曙,他的陵叫永厚陵。仁宗皇帝乃真宗的儿子,是九位北宋帝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总共41年(1022至1063年)。他老人家当政的时候,北宋遭遇了宋夏和议、庆历新政。仁宗皇帝据说肉大身沉,整天病病歪歪,如同大宋版的万历帝。但他的心地很良善,从欧阳修用到王安石,虽说没一个真正信任的,但也绝不痛斥,顶多放到洛阳城去养老。

此上文字,问世已经二十五年了。当时的所见所感,也已经成为历史。如今,拿着《寻迹宋陵》来欣赏,发现有熟悉的,有陌生的。岁月流转得太快,一些风物已然改变;但时光又似乎是静止的,因为千年的遗存尚在,而且还会一直在原地待下去……
来源:北京号
作者:申哥带你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