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张友清:甘洒热血在疆场

张友清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要坚持斗争,要活下去,迎接胜利的到来”。在1942年的“太原工程队”集中营中,受尽敌人摧残的张友清仍然鼓励着身边的同志。这位三次入狱、两度被判死刑的英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了“甘洒热血在疆场”的壮烈绝唱。
张友清,1904年生,原名张学静,陕西神木人。1921年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开始接受革命思想熏陶。1925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不久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底转为共产党员。此后的革命生涯,他先后担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中共天津市委书记、中共山西省工委书记(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前方总部司令部秘书长等职,前后被捕3次、入狱8载,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6年9月,华北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张友清等同志先后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同年10月,张友清担任中共山西省工委书记,在全省大力整顿和发展党的组织,为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潮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从1936年12月开始,山西省工委派党员到牺盟会举办的各种训练班中主持工作,并秘密发展党的组织。这是共产党在山西普遍建立基层组织,大量发展党员,发动、组织和武装群众,以及在广大县、区、村建立革命政权的起点。经此,全省党组织和各种抗日群众组织得到很大发展,为八路军开赴山西对日作战和开创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山西省委成立,张友清任书记。太原失守后,中共山西省委改为晋西南区党委,张友清任宣传部长。其间,晋西南区的党组织和抗日力量进一步壮大。
1940年至1942年,张友清在中共中央北方局主管统战工作,1942年2月又任八路军前方总部司令部秘书长兼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长。张友清任务繁重,且多年的监牢关押使得他体质很差,但他仍坚持工作,有条不紊地完成革命任务。
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根据地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扫荡”,北方局机关在转移途中被日军包围。突围中,张友清将自己的马让给一位女同志,还对身边的警卫员说:“牺牲我一个人没有什么关系,千万不要使别的负责同志受到损失。”接着他把所带的机密文件全部烧掉。隐藏过程中,他不幸被俘,被送到侵华日军在山西建立的战俘集中营“太原工程队”。
在狱中,张友清虽受尽毒打和折磨,但始终严守机密。7月7日早晨,张友清停止了呼吸,年仅38岁。张友清牺牲后,留下一张照片,上面写着一行刚劲的毛笔字“甘洒热血在疆场”。
1953年,张友清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相关部门在太原双塔革命烈士陵园为其建墓立碑。2014年9月,张友清被授予抗日英烈称号。他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正激励着三晋儿女铭记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