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进良:从学徒工到大工匠,20余载磨砺铸匠心
编者按 |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大会,隆重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表彰一批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掀起做新时代挺膺担当奋斗者的热潮。4月30日,河南省召开座谈会,学习大会精神,动员激励全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五一”期间,河南日报社财经全媒体中心、大河财立方推出“致敬奋斗者”系列报道,选取河南省在农业、教育、科技、制造业等领域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讲述他们在基层、在一线的奋斗故事,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夏晨翔】“当专注、极致、精益求精成为习惯,任何岗位都能出彩。”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机械制造事业部加工中心操作工、高级技师、正高级工程师赵进良表示。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赵进良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98年,赵进良从平顶山高压开关厂技工学校毕业,怀揣着对制造业的热忱,他正式加入平高集团三分厂铣工班。从传统铣工到现代数控加工中心的操作能手,每一次技术转型都面临着全新挑战——陌生的设备、复杂的工艺流程、艰深的专业图纸,都像一座座需要翻越的技术高峰。
为追赶差距,赵进良坚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职业信念。白天,他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实操技巧;夜晚,他埋首专业书籍汲取理论知识。
2004年,他通过成人教育获得专科学历;2015年,赵进良又完成了本科学业。工友们亲切地称他为“书虫”。
在晋东南特高压工程建设中,一组特殊规格的导电杆成为“拦路虎”——长达1670毫米,直径180毫米,6个加工面需要5次换算角度,加工难度大,让工程一度陷入停滞。

面对这一技术瓶颈,赵进良带领团队展开技术攻关。经过数百次试验和数据分析,他创新性地设计出专用角度样板,采用独特的靠模加工法,最终使这批高难度导电杆的一次提检合格率达到100%。这项突破性工艺被平高电气命名为“进良加工法”,成为行业内的技术标杆。
当被问及创新秘诀时,他说:“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将‘不可能’拆开揉碎,再拼成‘可能’”。
这种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思维方式,正是他屡创佳绩的关键所在。
工作以来,赵进良设计出铣具、夹具、刀具等工装200余套,解决一线生产难题30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8项,发表论文11篇,职工技术创新项目获奖40余项,QC项目10余项。
同时,他还带领团队累计完成职工技术创新项目65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4500万元以上。
二十多年来,他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原大工匠等荣誉称号,并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
此外,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头人,赵进良始终牢记“一花独放不是春”的传承使命。
据了解,他以“领头雁”的责任担当,积极做好传帮带工作,先后与23名青年技工签订师徒协议,其中3人荣获河南省“技术能手”称号。他坚持每天到车间与工人交流,推动建立“职工创新提案直通车”机制,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生产、造福职工。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一批批青年技术骨干快速成长,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唯有传承才能生生不息的内涵。
责编:李文玉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