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让山林焕发新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1 08:09:00    

七月的云浮,林海苍茫,树涛阵阵。

在云浮林场的葱郁山林间,仙菊管护站站长伍伙华带领护林员,沿着蜿蜒山路,在无人机此前标记的安全隐患点仔细巡查。“无人机等高科技不仅减少了护林员的工作量,还能帮助我们更及时准确地发现之前不易发现的安全隐患。”已在此地坚守近40年的伍伙华对林场的变化深有感触。

云浮林场作为“全国十佳国有林场”,近年来积极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打造“两点两园两区两基地”,探索多元价值变现路径,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让这片历史悠久的山林焕发新绿。

无人机巡航

科技赋能森林资源高效管理

林场上空,无人机的螺旋桨声传来。护林员设定好航线后,这些“钢铁飞鸟”能自动完成森林巡护任务。

“无人机巡航,一是看林场里有没有火灾隐患,二是巡查有没有林地侵占现象,比如乱砍滥伐或乱挖山坟。”云浮林场森林防火科科长肖模佳介绍,无人机均配备了红外摄像头,可以直接识别到树林里是否有人,即使人藏在树下也可以发现。

近年来,云浮林场围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扎实做好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和安全生产等工作,以无人机等高科技为森林资源管理护航。

如今,云浮林场每个护林站均配备了无人机,巡护效率提升了不少。肖模佳介绍,护林员人均看护面积为3000—5000亩,人工巡护一圈需要花两三天,而借助无人机的智能监测功能,几十分钟就可以巡护一遍。

为更精准管理全省林场,省林业局还牵头在各林场建设远程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打造全省一张网的林场内部调度沟通系统。

“林场里有多少个护林员,护林员的巡护路线、时间、距离,以及护林员上报的隐患,都可以在后台清晰地看到。”肖模佳介绍,这套系统还能接入各路口监控数据、无人机巡护视频画面,构建起“人防、技防、物防、管理防”四防一体的安全生产与森林防火体系。

上世纪80年代末,刚满20岁的伍伙华进入林场担任技术员一职,与护林工人同吃同住、造林育苗,每年造林面积超2000亩。在这位已坚守近40年的守林人眼里,林场管理水平近些年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

“当时大家都是走路进山的,好的时候可以骑自行车,而且山里没电,只能点煤油灯在林场作业。”伍伙华回忆,如今,昔日的泥砖瓦房变成了崭新的楼房,水泥路变成了森林公园,每个管护站都配备了无人机,大大减少护林员的工作量,森林质量管理水平提升了不少。

挖掘生态效益

实现林场经济价值裂变

造林、护林之外,林场如今有着更多样的发展路径。

随着国有林场的深化改革,云浮林场围绕“造林育林”的主责主业,着力打造“两点两园两区两基地”,持续挖掘林场在科技创新、自然科普等领域的多元价值。

其中,“两点”是指铜鼓塘绿美点和茶塘绿美点;“两园”是森林生态综合示范园和正在筹建报批的省级森林公园;“两区”是林业科技示范区和公益林示范区;“两基地”是良洞迳自然教育基地和大径材培育基地。

肖模佳介绍,云浮林场由4个管护站共15个管护站点构成,依托资源禀赋,每个站点的发展方向各有侧重。

位于良洞迳管护站的林业科技示范区,是云浮林场的树种培育基地,拥有科研中心及配套实验林及林业科技推广林面积10000亩,先后建设火力楠、黑木相思、红锥等林业科技推广示范林8个;与热林所、省林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推进科研林业科技创新项目6项。

肖模佳介绍,以木本花卉航天育种林业科技创新项目为例,多个木本花卉品种已“乘坐”航天飞机上太空进行辐射育种,“从太空下来后,有些花的花期变得更长,颜色也更多样,生长周期也越来越短,能大大提升林场树种质量。”

云浮林场还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与生态优势,积极打造特色自然教育品牌,以多元化科普活动推动生态文明理念传播。

云浮林场自然教育科科长张莉介绍,林场设计“九彩沟自然教育径”等主题科普步径,配套开发森林生态等系列课程,面向中小学生及公众开放预约,年均接待研学团体超5000人次。结合岭南地域特色,推出“一路追竹”“岭南本草”等沉浸式自然体验活动,打造特色主题活动品牌。

“林场地处粤西山区,区位因素并不占优势,需要通过打造品牌,吸引更多大湾区游客。”张莉表示,森林旅游及科普教育是品牌打造的重要手段。今年上半年,林场已接待校园团队研学活动6场,超500名学生参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即将退休的伍伙华深刻地感受到,这些昔日亲手种下的树苗,如今已成长为承载着多元效益与价值的大树,“大径材培育、林下经济、生态旅游与自然科普,这些领域都藏着林场未来发展的财富密码”。

南方日报记者 曾良科

通讯员 林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