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吱呀呀的独轮车 嗡隆隆的纺线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12:59:00    

【来源:运城晚报】

任胜才

我的母亲,祖籍山东菏泽小留集吕庄村,小名吕四女,正名桂英。那时,天大旱,加上兵荒马乱,难以生计。在她一岁多时,就与我的外祖父、外祖母,一辆木制独轮车,一捆铺盖卷,一个破旧行李包,四季衣服,几个讨饭碗,一根打狗棍,离乡背井,沿路乞讨来到山西。

外祖父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儿科大夫,治个牙疼、肚痛手到擒来。一路上,三人凭着外祖父的医术,为有口饭吃,治病不收钱,只收些馍馍、残汤、剩菜,不饿就行。外祖父是位热心肠。一路上,凡有肚子痛、腰痛等的求助者,他都给予帮助。为了赶路,待病人病情一好转,他就推起独轮车往前赶。在困苦的年代,好心人在馍袋里塞上馍馍、饼子,嘱咐外祖父他们饿了歇歇脚吃,感动得让人直掉泪。外祖父推车,外祖母系一根绳子在前边拉。吱吱呀呀,日行夜宿,奔往山西,一路辛酸一路泪。

懂事的母亲,坐在独轮车铺盖卷中间,看着二老,一个推,一个拉,如此艰难。一路上,好心人给的吃的,二老都舍不得吃,先给一岁多的母亲吃一些。机灵的母亲,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后来二老拿来东西先让她吃时,倔强的母亲横竖不先吃,总要叫二老先吃些她才吃。在以后的日子里,外祖父和外祖母逢人便夸奖:“你看我们的闺女才多大,多懂事,将来长大了,必是个孝顺女!”

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外祖父他们在当时安邑县陶村镇终于有了个落脚地,在一位好心店铺掌柜的安排下,有两间破屋子暂时能栖身。这是因为外祖父给掌柜的儿子多年的肚痛、牙痛治好了,分文不收,让只给传个名就行。在以后稍为安定的日子里,外祖父仍然外出走乡串户为人治病,坚持只吃饭不收钱,只给传个名就心满意足了。

有一天,母亲央求外祖母:“让我出去讨饭吧,不能老让你们养活我!看店掌柜他们一家也不容易,哪能老让人家接济咱们。”“这么小出去讨饭,不怕被狗咬?”“不怕!手里拿着打狗棍!”次日,也是母亲讨饭的第一天,这一天是母亲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母亲第一次讨饭,心中一再叮嘱自己,一定要有耐性!耐着性子在人家大门口等,等啊等,几次想离开,但都没有走,心里想着:万一这是一家好心人,会可怜我们三口还没吃饭哩!想着想着,只听“吱呀”一声门开了。出来的老者把母亲打量一番,问道:你小小年纪,出来讨饭,家中还有什么人?母亲说:“还有父母。我父亲是个郎中,给人治病不收钱,只给饭就行!”这位老者是一位好心人,立即吩咐女儿:“把咱家剩下的饭给她盛一碗,怪可怜的!”不一会儿,满满一大碗饭倒进母亲拿着的大铁碗里。懂事的母亲,连忙伏地给老人磕了个头。她起身端起碗转身往回走,一眼看见外祖母正站在巷口拐角处看着自己。母亲端着还冒着热气的饭菜,哭着说:“今儿个遇着好人啦!妈!你先把这趁热吃了吧!”那位老人和女儿还没回家,看见此情此景,越发同情母女二人。“你年纪小,如此有孝心!”老人转身吩咐女儿又盛了一碗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几年又过去了。有一天,母亲央求外祖母:“你在山东就是纺花好手,现在有钱人家弹了花怕辛苦不愿纺。咱们买两架纺车,三人轮着纺,人停车不停,一个月能挣几吊钱,可以糊口,总比讨饭强!外祖母说:“你才六七岁,够不着纺车。”母亲说:“垫个草垫子不就够着了吗?你教我,我不怕苦!”外祖母点头同意了,外祖父刚好也回到家,一听说,也同意了!

借钱买纺车,揽生意纺细线,从此三人两纺车,外祖父外出行医回来吃过饭,一刻也不闲着。老人盘腿纺花,众人惊讶,好功夫!女儿、母亲缝补衣服,抽空做饭。纺车“嗡嗡”响个不停,小小的家像初升的太阳出现了一点点生机,给一家三口人带来了自逃荒以来从未有过的微笑与欢乐!

寒来暑往,岁月流转,那两架纺车的嗡嗡声,成了外祖父一家生活中最坚实的旋律。多年之后回首,那些为生活拼搏的日子,早已化作母亲心中最温暖、最珍贵的回忆。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