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人间|墙上奔腾着父亲的宇宙,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首独特的史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22:44:00    

文|李晓

去年春天,77岁的山西忻州代县上高陵村农民张福青,从他那槐树拥抱的农家小院启程,携着一颗老灵魂,飞向了他生前追问不休的宇宙。

眉眼开阔、面相憨厚的张福青,这个一辈子在土地里刨食养活家人的农民,在他去世后,因为一个无意闯入小院的摄影师,把他的故事发布到网络上,让他成了一个“网络红人”。

今年1月,“父亲的宇宙——福青小院网上博物馆”悄然上线,在这个视频和文字等建立的“博物馆”里,访客可以看到,小院的主人张福青生前用毛笔在院子的墙壁、门窗上写下两万多字,记录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对家人的叮嘱,甚至对宇宙的追问。

打开张福青的百度词条,可以看到这个种地农民的事迹,他在家里院子的墙壁、猪圈、厕所、房梁、地基、电线插头上,写满了他碎碎念的满腹心事,还有他仰望太空、对宇宙到底有多大发出的天问。

这个农民知识分子,种地之余,还有着盘旋在心中的思考。院子四周墙壁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或楷或行或草,有的用粉笔写,有的用铅笔写,有的用钢笔写,更多的是用毛笔写。木头、砖块、水泥、门窗、布袋、铁皮,都成了他的“日记本”。这些文字记录了他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点滴、他郁积的心事、他苦苦的思考,甚至还有对宇宙的好奇。

那年,房屋建成后,张福青这样写道:“希后代每年清明节后扫房垅……冬扫小西房雪,屋无藏鼠洞、鸟窝、鸽居点,院无杂草,不放燃火物,防洪水用大门封进法。”

随后,又心有不甘:“77岁,我想修墙,加高二尺及泥后墙面,用砖1600块。”

他拿起毛笔,蘸好墨水,想起来就开始写。有时支起木梯维修房梁,半途想到什么,就在房梁上继续写。年纪大了,腰椎难以支撑,一句话要断断续续写好几次,写好后刷一层清漆,防止字体因日晒雨淋而磨损。

“宇宙到底有多大呀?太阳表面温度6000度,中心1500万度……坐飞机到太阳飞20年才能到……有星星2000亿颗。”这些写在墙上的字,对宇宙的好奇和探索,让他在这个小院子里,有了头顶一片星空的浩瀚。

乡邻们看到张福青写在院子里的字,不屑一顾也不以为奇,他们认为,就好好种地、好好过日子吧,写这些又有啥用?

张福青的一生,写满了故事与遗憾。

年轻时,他想成为一个知识分子,命运却不带任何商量地把一片土地交给他去耕耘,同时侍奉双亲,种地养羊,含辛茹苦养育了两个儿子,后来一个去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定居,一个去了北京打工。两个儿子回家很少,平时也交流不多,有时他拿起电话想给儿子打过去,却担心打扰对方,又抖抖手放下了。父子之间的疏离隔膜,让张福青的心时常迷茫空洞。

他的晚年生活也充满了劳碌的沉重。妻子患有精神分裂症和糖尿病,需要终生服药。这个安静的农家小院,成了老两口相依为命的港湾。

2018年,张福青因心脏问题住院,安装了第二个心脏支架,他在墙上写下遗嘱,叮嘱儿子,自己一旦先老伴而去,让儿子一定要照顾好母亲,他甚至提前准备好了寿棺。

父亲去世后,两个儿子回家,认真读了父亲生前这些特殊的文字,才感受到了撕心裂肺的痛楚,深深内疚没有多陪伴父亲。更追悔莫及的是,他们似乎从来没有走进过父亲孤独又热切的心房。

张福青这个山西老农民,因为墙上的朴拙文字,在最潮流的互联网上引领了潮流:抢救家史。

和那些在网络上重新打量自己的父母与祖辈的人一样,我也感到自己的“张福青”在心里落地生根。

父亲那年远行以后,我有一天打开樟木老箱子,里面有几本发黄起皱的笔记本,上面规规矩矩的蝇头小楷字体,是父亲中规中矩的记录,年代感的生活扑面而来:

“要过年了,准备几丈布票,给父母和孩子们扯上新衣服的布匹,请村里牟裁缝到家里来缝制。”

“大舅70岁生日快到了,准备送礼金20元、米豆腐一篮,大儿与他妈去。上次表叔过生,小儿去了,这次轮换去吃点好的。”

“清明节,给去世的老辈子送冥钱去……”

“6间大瓦房正式建成,共花销积攒的工资736元。”

在一本笔记本上,父亲清清楚楚记录着亲人与亲戚们的农历、公历生日时间,同时用一张手绘表格,仔仔细细捋清了盘根错节的亲戚关系:叔、伯、舅、婶、姑、姨、侄、甥……亲戚之间的称谓全攻略,在重视礼仪的父亲那里被“一网打尽”。

在另一本笔记本上,我看到,当年只有19岁的大哥患病去世以后,父亲用文字吐露他的心迹:“大娃,我对你的期望最大,你就这样去了,让我和你妈妈的余生,怎么活下去呀……”

读到这里,我哭了。想起大哥走了以后,一向身体强壮的父亲,走路也开始吃力了,常常要靠在树上闭着眼喘息一阵。

这些被遮蔽的、被忽视的父亲的生活,在父亲与我阴阳相隔后的尘世,被我重拾一小段,被我看见一部分,我似乎才更深地理解了父亲,悲悯着他那没有轻松度过的一生。

那些没有被文字、影像记录过的生活,那些从来没有被打量过的生活,那些从来没有走进过的滚烫内心,在岁月里被毛茸茸的青苔所覆盖,被记忆的屏幕抹平,被时间的河流冲刷,成为永远无法见天日的生命河床。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首独特的生命史诗。但个人漂泊的命运旅途,大多只有自己在场,无法见证的命运场景,汇成宏大历史的洪流,无声无息地远去。

如果有一天,出走归来,回到那写满命运故事的老父亲的“小房子”,我会忍不住感叹人生的神奇相逢。

(本文作者为中国散文协会会员,供职于重庆市万州区五桥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