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的贡献(元代这位科学家究竟有哪些惊艳后世的贡献?)
郭守敬(1231—1316年),字若思,邢州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元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学家。
实践出真知的科学家
郭守敬由祖父郭荣抚养成人,从小就与众不同,不喜欢和同龄人嬉戏打闹。郭荣精通天文、数学和水利工程,是当时较有名望的学者,与元世祖的重要谋士刘秉忠是好友。
在祖父的影响下,郭守敬对实用科学很感兴趣。刘秉忠因为父亲去世在家守孝,郭守敬便拜他为师,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动手能力很强。
十五岁时,郭守敬看到一张北宋时期流传下来的比较先进的计时器莲花漏拓本,经过研究,了解了其工作原理,复原了已经失传的莲花漏,并将莲花装饰设计为宝山形,称之为宝山漏。

郭守敬长大后,奉命协助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市)地方官调查水利河道事务。他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上踏实的勘探测量,恢复了因战乱而废弃的河道沟渠,在当地声名鹊起,得到大文豪元好问的赞扬。
元世祖继位后,郭守敬在另一个老师张文谦的推荐下,受到皇帝召见。郭守敬提出了六条关于水利工程的建议,每一条都能让国家获利。
元世祖大为赞叹,说:“如果天下官员都能像郭守敬一样,还有什么尸位素餐呢?”于是命令他主管全国的河渠修治和管理。
郭守敬在任职的第三年,代表朝廷来到西夏勘察河道沟渠。他发挥专长,因地制宜,重新设计修复闸门堰坝,因战乱而破坏的水利工程尽数恢复,灌溉九万顷良田。百姓们对郭守敬感恩戴德,纷纷修建生祠,纪念他的功劳。

在随后的几年里,郭守敬一直主管水利工程,足迹遍布各地,不断建立水文站,观测水利工程以及河流的情况,并且通过疏浚河道,研究舟船行驶线路,支援宰相伯颜的灭宋战争。
宋朝灭亡后,元世祖遵照刘秉忠生前的建议,让大学者许衡主管太史院,由郭守敬辅助,开始编撰新历法。
郭守敬认为,要想编制准确的历法,必须有观测数据,而观测数据来自足够精密的仪器。此后,郭守敬动手设计、制造了一批天文仪器,如简仪、浑天象、玲珑仪、立运仪、日月食仪、星晷定时仪等总共十多件,其中不乏便携式仪器,可以带到野外观测。
此外,郭守敬主张“四海测验”,即在全国各地设置了二十七处天文观测点,东起朝鲜半岛,西至河西走廊,西南到四川省、云南省,南至黄岩岛(今属海南省三沙市中沙群岛),北至西伯利亚。
郭守敬拟定的观测内容之多,组织的观测人员之众,测量精度之高,地域之广,在世界天文史上都是空前的,比西方早了六百多年。这些努力为新历法的编制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持。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授时历》编制成功并颁布实施。《授时历》推算出的回归年与实际差距仅二十六秒,和今天通用的阳历周期一致,这种精确的推算比西方早了三百多年。
郭守敬还精确了冬至日、夏至日的具体时刻。他还有许多新发现,包括黄赤交角、太阳月亮的运行轨迹等,都和现代的观测结果极为接近。元朝灭亡后,明朝继续延用《授时历》,它成为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
1281年,郭守敬的直属上级许衡去世,他承担起太史院的所有工作,整理编撰出《推方》《立成》等多部著作,几年后被任命为太史令。
郭守敬晚年依然致力于水利工程建设,组织开凿通惠河,通过漕运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元成宗即位后,朝廷要在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北的山岭里开凿一条泄洪渠。郭守敬根据当地的地势和历年山洪材料,建议渠宽为五十至七十步,主管官员不听,将宽度缩减了三分之一。当年发了一场洪水,因为渠道太窄,洪水泛滥成灾,几乎淹到了元成宗的临时宫殿,元成宗这才后悔地说:“郭守敬真是神人,可惜没有用他的办法。”自此更加信任他。

按照惯例,官员年满七十岁可以退休。郭守敬按惯例申请退休,元成宗下诏挽留,并要求太史院的天文官都不退休,这后来成为元朝的定制。
1316年,郭守敬在工作岗位上病逝,终年八十六岁。为了纪念郭守敬,国际天文学会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望远镜被命名为“郭守敬望远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