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杜牧什么朝代的诗人 唐朝的诗人杜牧,诗词歌赋自是一绝,中进士的原因却让人哭笑不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7-16 08:19:36    

雨天的午后,特别适合泡一杯茶于躺椅上品古典诗词,窗外雨绵绵,屋里书墨香。看得困倦了,就休憩一会,梦中遇见烟雨朦胧的江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又有“烟花三月下扬州”,说起烟花三月的扬州,古代众多诗人歌咏过的一个地方,其中唐代的杜牧在扬州待了十年,流传下很多诗词。“十年一觉扬州梦,留得青楼薄幸名”,我们可以从他的生平、诗词中穿越千年去会一会这位唐代的才子诗人。

01 才高八斗,少年得志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从这个称号我们就可以知道他的诗词写得很不错,因为“李杜”是李白和杜甫。杜牧他的一生文学成就确实不低,诗赋方面的造诣都不浅。除了因为文学成就而被后人广知,杜牧在扬州一带的传奇故事也不少,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我们可以先从他的出生开始了解这个人。

说起少年的经历,杜牧是少年得志,23岁就因《阿房宫赋》闻名当时,我们知道这首赋采用了借古讽今和夸张的手法,其中语言精炼而不繁杂,用词讲究又不浮躁;表现了杜牧忧国为民的思想。太和二年(828年),那时26岁的杜牧参加进士考试,久负才名的杜牧一篇文章被几个考生争相传阅,并且都夸赞写得好,当时的太学博士吴武陵听见了,就去跟主考官说:“要不给个状元给杜牧吧”主考官拿来杜牧的文章一读,也觉得好,但是因为状元已经内定了,只给了第五名。杜牧的这个进士得来有些啼笑皆非,不过以杜牧的才气倒也实至名归。在杜牧中进士前有一段为世人所乐道的凄美爱情。

02 两情相悦,错失所爱

太和三年(827年),杜牧在南昌的沈传师府上认识了张好好,当时的杜牧才情不错,稍有名气,而张好好闭月羞花,擅琴棋书画。两人经常在沈府的宴会上碰面,久而久之,眉目传情。很快两人就心意相通,诗词唱和,本是一段两情相悦的美好爱情,却被拆散了。原因是沈传师的弟弟也看上了张好好,并且执意纳她为妾,时年杜牧尚人微言轻,无力扭转局面,只好放手。张好好出嫁时还赠了一首诗“孤灯残月伴闲愁,几度凄然几度秋。哪得哀情酬旧约,从今而后谢风流。”杜牧看后心中凄凉,此后他们陌路而向,后来杜牧常流连忘返于扬州的歌舞场据说也是因为受的这次情伤而久久没有成家。

后来去参加科考的杜牧顺利中了进士,很快被授予官职,就前去赴任去了。太和七年(833年),杜牧在扬州作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但是杜牧在扬州流连忘返于歌舞场。他的上司还派人跟踪保护杜牧,因为他经常出入一些繁杂的场地。杜牧在当时的扬州名声不小,有点膨胀的杜牧有一回和朋友去曲江游玩,因为年少登科的杜牧有点飘飘然,认为天下谁人不识君。当时他们同行几位到了曲江寺院,正巧遇到一位僧人打坐,问他们姓甚名谁,从何处来,谁料僧人听了杜牧的名字后竟说不知道,这让杜牧惆怅若失,还作诗一首“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味长。”也是一种自嘲。

03 幡然醒悟,寄情诗词

而且这僧人的话也点醒了杜牧,杜牧自从在扬州就任以来,流连忘返于烟花之地,上司也几次三番提醒过他,派人暗中保护他,防止酒后闹事,等到杜牧从扬州卸任前往其他地方的时候。太和九年(835年),杜牧调职前往长安,临走前上司找他谈话要他注意生活作风。还把之前下属的所作报告说给他听,杜牧听了也是若有所思,作诗一首“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过去的言行举止有深思,追忆过往,一事无成,反倒在青楼落了个薄情郎的名声,也是世事如梦。据说杜牧这么纵情酒色也是因为和张好好无疾而终的恋情,也有说杜牧后来遇见了旧时相好,只是物是人非,感慨之下作诗《张好好诗》,到了晚年的杜牧临终焚稿,把自己的作品烧了很多,《张好好诗》却留了下来,可见先前用情之深至死未忘。另有人说,张好好对杜牧也是一生未忘,在杜牧死后到他墓前祭拜而后殉情。

在扬州经历也让杜牧也留下了不少千古佳篇,其中就有“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其中的二十四桥现在已经成了扬州的著名旅游景点。这首词是歌颂了江南的美景和对和朋友相聚的向往。

还写过宫怨诗,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以宫女的角度写了宫女的孤独冷清的心境。“轻罗小扇扑流萤”其中一句可以看到宫女的孤独和无所事事和可预见的悲惨命运,夏天用小扇捕捉萤火虫,其中扇子有一层含义,“秋扇见捐”到了秋天,扇子就没有用了,被人抛弃,比喻了女子的命运。

现在被世人最广为流传的一首诗是: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妇孺皆知,广为流传,每到清明就被传诵甚多。这首诗它真实地写出了清明节的景象,“雨纷纷”,“欲断魂”一词渲染了清明节悲伤,整首词读来浑然天成,情景交融,耐人寻味,结尾又留有余地,给人无限遐想,“牧童遥指杏花村”,笔峰一转就把愁绪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

04 几番波折,焚稿离世

从扬州卸任的杜牧,太和九年(835年),杜牧前去长安就任监察御史,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路过华清宫时杜牧作了一首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是他经过华清宫时有感而作的诗,是咏史诗,用了皇帝专门派人快马加鞭给杨贵妃送荔枝的一件小事,以小见大的手法令读者不言而喻。

此后杜牧多次被贬,后来852年病逝。回望他这一生,虽然少年得志,但是在仕途上也几经转折,未能实现抱负,倒是在文学成就上不菲。临终前,他还焚烧了自己很多的书稿。可见诗人内心的孤独,留着这些诗书也不知与谁言说。风流一生的杜牧在职场上壮志难酬,情场上也没有知心人相伴,唯有把情感寄托在诗词文学上,可谓是“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